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新时期的文学成就当然也包括了语言探索的收获。然而,近年来,作家和名人出书被读者“挑错”的现象也频频出现,甚至还引发了官司。不少文学作品被读者视为语法错误百出、语言基本功尚未过关的不及格之作。当代文学语言问题的确到了开展一场讨论的时候了。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广播学院几位从事文学或语言研究和教学的学者。几位受访者有分歧的意见在某种意义上也证明了当代文学语言问题讨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代文学语言受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在回答记者关于“近年来文学作品的语言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这一提问时,北京广播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徐丹晖说,文学语言的变化首先明显地反映为新词新语大量增加。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汉语每年大约出现一千个新词语。这些词语大多鲜活生动。其次,文学语言的变化还表现在语体风格的变化上。作家们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打破了种种传统的话语模式和各种约束。话语形式日益多姿多彩,广播电视节目不断增加,出现了许多书面语和口语交叉、融合的语体样式。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交际和文化的需求,文学语言也呈现出立体化、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计璧瑞说,近年来文学语言在写作中的受重视程度是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除了承载意义外,语言更承担了几乎全部的艺术探索和创造的功能,因而相当多的作家在语言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思考。无论是诗歌界的“诗到语言为止”,还是小说界近20年前开始的叙事实验,都意味着文学语言功能的被强化。这一势头至今仍在继续。 业余时间尚从事诗歌创作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臧棣说,和80年代相比,近十年来文学语言在语体上呈现出来的确定性不复存在了。简单地说,文学语言显露出一种充满矛盾的多样性。虽然,多样性不一定意味着丰富,但它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文学语言自身的活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学语言的个性化的程度有了很大的拓展。当然,这样的语言状况也会令人感到困惑。比如,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人们会感到文学语言的典范性越来越难以把握了,文学语言似乎丧失了整合、塑造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好的文学作品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而衡量文学语言的尺度却显得游移不定。 文学语言在评判标准上出现混乱 关于文学语言变化有哪些值得肯定的现象和不可忽视的负面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涛说,总体上来看,近年来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运用上应该给以正面评价。有些作家在语言运用上有比较高的成就。自然状态的口语不断有创新成分出现,其中典型的现象是流行语。文学作品把这些词语写进去,对此不应看作语言污染,而是对口语创新的反映。还有一个问题是语言粗鄙化的问题。先锋小说的语言试验中有一个表现就是一些作品出现了较多的脏话,以表示对过去典雅文体的一种反叛。开始还有文体革新的意义,后来这种倾向与整个社会的语言粗鄙化现象合流,成为一种消极意义的语言现象。 计璧瑞说,语言在写作中重要性的增强带来的是一些颇具实力的作家,如莫言、王安忆、余华等已经形成了相当鲜明的语言特色。如果说这些特色在现代汉语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尚不能和现代文学上的大师们(他们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开拓者,形成了迄今为止仍相当完备的现代汉语写作规范)相比,那么它们也在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的价值,至少就读者而言,不但能从题材、思维方式等方面辨认这些作家,而且更能通过语言辨认他们。然而在相当多作者的作品中,作者通过语言显现的面目是模糊不清、彼此雷同的。创造性的语言最终源于创造性的思考和感受。当下的问题是,熟练的语言运用与语言的时尚化并存,时尚可能对语言个性的形成产生阻碍;语言的花样翻新也可能成为掩饰精神世界贫乏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语言的生涩和过度随意又可能被标榜为所谓艺术创新。 臧棣说,由于文学市场的出现,写作的机会比以前大大增多了,作家的习徒期也大大缩短了。文学作品的发表在近十年中已失去了以往的严肃性。发表作品不再是一件高不可樊的事情。比如,在过去,只是习作的东西在今天却冠之以“作品”发表了。这种状况实际上加剧文学语言在评判标准上的混乱,虽然这不一定降低了文学语言的水准。 徐丹晖说,文学语言中还有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存在,主要谈两点:一、文学著作是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艺术品,语言的运用对社会用语有极大的导向作用。但有些名家作品的书(篇)名却令人吃惊,只能让人感到语言的品位、格调不高。二、某些作品中还有语言不规范的错误。如用词不当、生造词语、错用成语、搭配不当、滥用外文、不用标点,等等。对不妨碍交际的笔误,在所难免,不必苛求;但造成歧义或令人不知所云就不能不注意了,这一问题即使在某些名作家的作品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语言规范面临市场冲击的困境 许多读者近年来常常感到困惑:包括名家作品在内的许多文学作品的语言,多处出现语法和修辞方面的错误,也就是说,作家的语文基础知识并未过关。作家轻易迈入文坛“门槛”,除了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是否也反映了报刊、出版社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问题呢? 计璧瑞说,关于文学写作是否符合规范汉语标准的问题情况比较复杂。许多优美的非诗歌类文学写作已经构成规范汉语的重要部分。从中小学到大学的现代汉语学习除应用文和韵文外,大都是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实现的。然而文学语言与规范汉语并不完全等同,规范汉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标准并不能完全包容文学语言的独创性处理,后者有可能在对规范的突破中形成艺术冲击力,同时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语言又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汉语的写作规范,所以对写作中出现的不遵守规范的语言现象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在非诗歌类文学写作中对规范的超越或者说独特的语言创造空间无疑应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当今文学写作中不遵守语言规范的现象更多地与语文基础薄弱和对语言规范的漠视有关。在市场、效率和紧张的社会节奏面前,语言规范显得不合时宜,遵守规范并不能赢得喝采。写作者、媒体从业者的水准和责任心的问题也要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