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后期,性属(Gender)研究理论的兴起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性属研究理论旨在对性别的社会文化构成进行全面考察。这一跨学科研究与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同性恋以及男性研究密切相关。Gender一词本身的含义一指生理上的性,二是语法学中词汇的性,即阴性、阳性和中性词汇。当代学术语境中问题性研究范式得到了极大的推进,文学理论中一系列最基本的概念和先在的观念得到重新思考或受到质疑。性属理论的倡导使一些固有的观念、一些不成问题的概念成为了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长期以来所谓的“普遍性”实际上是指男性,而女性则完全被排除在外。但是这种被认为是典型男性的东西恰恰又是与女性进行差异性对比中显示出来的,而女性的特征也是与男性对比中得到显示的。随着性别意识的高涨,人们对西方社会支配性观念的批判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生理学意义上的男女概念,这一概念总是与历史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于是,性别问题在文化和文学研究中逐步凸显,这一词汇也迁移到了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的言说之中,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重要关键词。 性属理论的前提是,个体的性属并不仅仅是其自然性别的产物,而是在某种支配性观念的隐形作用下,在社会和文学文本中被不断建构而成的。因此性别具有生理学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内涵。为了使这一术语的指涉更为明确,性别主要为生理学领域,而性属为文化及文学研究领域所广泛采用。性属理论的研究者着重考察男女性别认同的观念是如何在社会与文本中形成的。性属研究与女性研究不同,后者仅仅关注女性,早期的女性主义尤为关注的是第一世界中的那些中产阶级女性的困惑。而性属研究旨在检验“男性”与“女性”如何在具体的时空中拥有了某种具体的含义,并且它强调这些含义的相互关联以及由此生成的意义。因此性属研究扩大了女性主义的研究范围。(注:Joseph Childers and Gary Hentzi,eds.The Columbia Dictionary of Modern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p.122.See also Jeremy Hawthorn.A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Literary Theory.Fourth Edition.Arnold,2000.pp.139-140.) 性属概念与性(sex)概念是相对的。如前所述,尽管男女性别(female/male)是自然生理属性,但是男女性(feminine/masculine)的性属则是社会文化问题。男女性别虽然是自然法则所规定的,然而男人和女人要表述其男女性特质(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却存在着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因而在当代影视文本和文学文本中那些附加在男女身上所固有的特性,如女性情感的脆弱、强烈冲动或温柔细腻的情感表达,男性的暴力、进攻性倾向以及心胸狭窄式的恶性宣泄等程序化的表述,实际上都是社会文化所形成的观念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这实际上都是性属问题,但同时这一问题也表明性属并非是固定的范畴,因为社会文化可以改变它。“性属的界定与生理界定相对,它涉及到了认知行为方式。”(注:Andrew Edgar and Peter Sedgwick,eds.Key Concepts in Cultural Theory.Routledge,1999.p.158.)人们可以从社会作用的角度理解性属,分析男女的社会作用,即身体所决定的男性和女性,或以女性和男性特质的角度加以理解。也可以基于生物学(biology)、心理学(psyche)和身体的文化构成(the cultural constitution of the body)等将人类群体的构成加以理论化。 于是,性别认同或同一性(sexual identity)的本质形成了某种批评观。虽然,传统“男性”与“女性”的含义所形成的文学观念与性并没有内在的联系,这些含义是分析性术语,而不是分析的对象,但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含义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检验,这些观念一直没有受到质疑。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在一种认定的概念或观念下进行认知活动的。在性属理论的观照下,十八世纪的一些传记作家所臆断的那种男女性标准,在二十世纪就成为了批评的对象。文学作品中的男女所反映出来的并不是纯自然的东西,而是历史与文化。文学既然包涵了性属、阶级和种族,文学批评就避免不了文化与意识形态,那些声称避免了意识形态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实际上,对女性特征的非自然属性化(de-naturalization)是对人性所有的范畴加以非自然属性化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社会建构同时也是一种语言建构。于是,性属作为特定的、重要的文化观念就与阶级、种族、民族以及宗教等范畴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