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化批评的五大问题

作 者:
吴炫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华读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问题一:当前文化批评对文学独立之现代化走向的消解

      众所周知,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核心命题,便是“文学独立”。“文学独立”不仅顺应了文化现代化的“人的独立”之要求,成为“人本”向“文本”的逻辑延伸,体现出文化对文学的推动,而且也成为新文学寻求自己独立形态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应该理解为是对传统文学与文化关系的一种革命。

      遗憾的是,当100年的文学独立之试验,在今天刚刚逼近“什么是中国式的文学独立”、“形式本体论是否适合中国”这些关键问题,并且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为艺术而艺术”是否等于“文学独立”、“创作自由”是否等于“文学独立”、“中国艺术本体”是否等于“形式本体”等问题的时候……悄然兴起而蔓延的文化批评,便再次遮蔽了上述努力。文化批评不仅已不再关注文学自身的问题,而且在不少学者那里,已经被真理在握地作为“就是今天的文学批评”来对待了。如此,文学作品与哲学著作的互换,便成为今天文化批评的趋势。虽然今天的文化批评在内容上与过去的庸俗社会学有所区别,但这种区别主要是时代内容变化产生的区别,而不是文学与非文学关系的变化。虽然审美日常化、艺术生活化、文学视觉化,已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与艺术发展的一种当代现象,消解了过去由美学家们和艺术家们所独占的领域,但这并没有改变艺术(形象性)与非艺术(概念性)的区别,也没有改变好艺术(经典)与坏艺术(模仿)的区别。

      我以为,中国文学的本体论和独立性问题,不一定是西方式的“对抗”和“超越”于现实的,而很可能是“亲和”现实又能“穿越”现实的;中国文学和作家的独立性问题,不一定是游离于现实政治的另一种政治性和审美性的“对抗”阶层,而是一种在现实政治中以自己的创造性穿越现实束缚的力量。因此我的否定主义文艺学关于“文学独立性、本体性”的观点,是一种穿越现实的“张力性存在”,而不是拒绝、对抗现实的“形式性存在”或“实体性存在”。由此,中国文学的本体性、独立性和审美性,就应该具备不同于西方的思维形态。而对这样一类问题的探讨,其实正是中国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需要共同关心的。今天文学的非独立性,一方面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被意识形态制约的格局所致(即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意识形态生产的新现实),另一方面也因为没有改变文学对商业利益、生存快乐时尚的依附——文学从专业化到生活化、从文字化到图像化,只是文学的当代生存现象,但并没有改变文学突破这种依附实现自身品格的“文学性”要求——即文字化时代和图像化时代均有好作品和坏作品。而这种在优秀的文字作品和优秀的图像艺术中均存在的品格,就是中国文艺理论界一直忽略、而在今天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中国式的文学独立性或本体论”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西方是从消解文学的“超越现实的形式独立”来从事当代文化批评,中国恰恰应该是从培养文学“穿越现实的品格独立”来进行文化批评——文化批评同样应该存在这种因文化特性的区别而导致的差异。否则,中国学人的“文以载道”思维定势,就会又一次戴上了所谓后现代之文化批评的时髦面具,落入传统的“变器不变道”之窠臼而不自觉。

      问题二:当前文化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化精神问题之遮蔽

      众所周知,当前出现在各类报刊上的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其基本内容是民族、国家、种族、性别、身份、阶级等西方当代文化语境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西方意义上的文化批评带有强烈的政治权力色彩。我不否认随着中国加入WTO,媒体工业化、跨国公司普及化等经济和文化现象的出现,会使中国让会与西方文化研究的内容有呼应的一面,但我想说的是:在表面相似或不太相似的社会现象背后,中国自己的文化问题被遮蔽了。

      首先,目前暴露出的中国当代人普遍的心灵和信仰危机问题,已经与五四的传统文化危机和西方理性主义解体后的精神迷茫有本质的不同,这必须和“文化大革命”,和盲从、迷信以及当代的“思想无力症”等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所以它既不是倡导西方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宏扬中国传统道德可以解决的,其复杂性必须依靠中国当代思想的原创才能解决。其次,由“晚生代”小说的“私人化写作”所展示的边缘的、日常的、身体的、无责任感的“个人”,提出了一个“中国现代个体如何可能”的文化建设问题。表面上看,文化批评更关心国家、民族的生存性问题,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在中国主要就是一个“个体建设”的问题。因为我们是像过去那样以虚弱的个人来换取一个表面强盛的国家,还是以个体优化来建设一个名副其实的强国,是一个关键问题。所以中国当代的国家问题,在文化上就是“中国个体成长壮大”的问题。其中问题的关键是:中国个体不能走西方个人利益与权力至上的路,而应该将个人权力、个人责任、个人心灵依托一并考虑,诞生中国自己的当代个体形象。再次,性别、种族在中国即便是存在问题的,也与西方式的同类问题有重要区别。世界范围内的种族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多元冲突的象征;而中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因为政治一体化的稳定,目前应该说还不是中国文化的主要问题。而性别问题或妇女解放问题,在中国因为与“人的解放”与“人的重新理解”问题(包括主体建立、人性健康、人的尊重等)相关,或者至少必须与后者联系起来思考,所以它本身可以是一种视角,但还难以构成问题……遗憾的是,由于目前的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总体上是停留在时代现象和生活现象的阐释与描绘上,所以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个案研究,均不同程度与上述中国精神文化问题脱节。这至少是文化批评表面喧闹而没有实质性文化研究突破的原因之一。

      问题三:当前文化批评对文史哲合一的理论创新文化之遗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