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亚敏(1954-),女,湖北当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从毛泽东的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贡献。“为人民”的原则、鲜明的政治标准和推崇文艺斗争是毛泽东文学批评的核心观念。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革命领袖的社会政治批评与诗人的审美鉴赏式品评的矛盾统一。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3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2)03-0036-06

      当今中国文学批评的建设,在吸纳西方文化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同时,应注意继承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合理因素。这个传统不仅指中国古典文学批评,而且包括“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其中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是中国革命文学批评的典型代表。无论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还是建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模式,都不能忽略毛泽东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并且鉴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国际影响,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从事革命活动中,不同程度地涉足过文学批评这个领域。相比之下,毛泽东对文学批评的关注则更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一直十分关注文艺运动,不仅在文学批评的观念、性质、标准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概括,而且参与了具体的评鉴活动。这一方面与作为文人的毛泽东的个人素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毛泽东对文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关。毛泽东始终将文艺视为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学批评则是贯彻执行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现党对无产阶级文艺运动领导的重要途径。他主张发挥文学批评的政治和战斗作用,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文艺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有力武器。

      毛泽东的文学批评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对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的思考和总结。同时,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又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的综合体,在不同时期,对待不同文体,毛泽东的批评观念和文学批评趣味都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毛泽东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文学批评实践两方面加以探讨,以进一步理解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贡献。

      一

      毛泽东文学批评观的核心是“为人民”的原则,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关于“人民”这一概念,马克思不大同意用。因为他当时所处的时代阶级关系很明确,若用“人民”这个概念就会抹煞阶级界限,模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1](p20)。毛泽东根据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特别是近代以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错的实际情况,用“人民”这一概念代表中国社会带有革命性的、以政治利益为基础的阶级集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动力,具体界定了“最广大的人民大众”的涵义。他说:“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2](p812)这一分析既强调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同时又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出发,充分看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同盟者大军。这一策略正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体现了毛泽东的政治智慧和求实精神。今天,“人民”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但其思维特征仍是毛泽东关于“人民”这一思想的继续。

      毛泽东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以个人或者狭隘集团的利益为价值评估的依据,而是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批评前提。文学批评的职责就是要“使不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改变到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2](p826)“为人民”这一原则体现在毛泽东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方面面。在评价一部文艺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时,毛泽东公开申明:“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并认为“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2](p821),也就是说,判断文艺作品好坏的根本的一条就是看其能否“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在评价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时,毛泽东提出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化、群众化的要求。在阐述检验作家主观动机的客观效果时,毛泽东一再强调的是“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对大众有益”的效果。在对待文艺遗产的态度上,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2](p826)基于“为人民”这一思想,他在看了平剧《逼上梁山》后,寄信编导:“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3](p142)热情地赞扬剧组把人民大众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行动。也正基于这一思想,毛泽东对当代文艺作品特别是戏剧舞台上过多表现帝王将相一直没有多大好感,甚至不惜以发动政治运动的方式加以纠正。

      政治评估是毛泽东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特点,体现了中国革命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建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时,对于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中哪个部门起关键作用的问题未加论述。列宁根据他所处时代的特点对此作了补充,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诸领域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毛泽东则进一步把政治与经济并提,认为政治和经济一样,对文化和其他意识形态起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从整个社会来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就各个阶级而言,政治与阶级和阶级斗争密切相关。“只有经过政治,阶级和群众的需要才能集中地表现出来。”[2](p823)而一定阶级和群众的经济利益也要靠一定的政治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由此,毛泽东对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明确规定:“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2](p8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