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发展的连续表现为一种动态的时间序列。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混合、风骚、典雅、通俗、新潮、人民等依次演进的不同的文学时代,文学发展过程又表现为依次更替的艺术进化、文体演变、文学潮流变迁等艺术序列。各种历史序列的客观存在,表明文学发展过程不是一条历史线索,而是集成式的多种线路。我们对此作深入研究,有助于建构类型不同的文学发展史。 文学发展过程是区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历来的文学史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学历史阶段的划分,即所谓文学史分期问题。把一部文学发展史划分为几个历史时期是不是就揭示了文学发展过程?也不尽然。文学发展过程大体上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向前演变的,但是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之内,或两个历史阶段之间,文学发展并没有中断,仍然处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而阶段划分仍末能深入探究其中的轨迹。本文试从文学发展的自然历史全过程来探讨一下文学发展的历史序列,其中包括历史时间序列和文学发展序列的历史走向,以期进一步了解文学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一、文学发展过程的时间序列 文学发展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涉及的问题很多,大而言之,先有社会生活生枋环境、人类自身的发展,然后才有文学的发生发展。单就文学来说,主要有发展文学创作,促进大批新作品、好作品问世;发展文学理论,推出新论著,阐述新的文学概念和文学理论体系;发展文学队伍,造就众多作家、作家群和少数文学大师;发展活动,联系作家,吸引读者,大力出版发行,普及文学读物;发展管理,制定有利于创作的决策,因势利导,抑制不良倾向,激励佳作。创作、理论、队伍、活动、管理都在广度、深度上向前推进了,文学也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把文字发展理解为一个综合的总体的系统的概念。 文学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连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历史继承性,决定着文学发展不能人武部抛弃以前社会的艺术积累和文学传统。文学史家偶尔提到空前绝后的现象只是相对而言的,而在无穷无尽的历史过程中,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联系的中间环节。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文学都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总有它的来龙去脉。无论是渐进的演变,还是飞跃的变革,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文学历史长河永远奔腾不息。文学总体发展是连续的,一脉相承,藕断丝边。它的各个局部的发展也是如此,不管是诗、文、赋、词、曲、小说、影视等文体的新陈代谢,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思潮的起伏演进,边塞、田园、婉约、豪放、吴江、临川、人生、乡土等文学流派的更替变迁,骚人墨客,京都学士、市井才人、小说家者流、新文学家、解放区作家等文学队伍的师承换代,都是世世更新,又代代相传。文学发展过程既是社会发展的大系统的一种运动,又是文学系统的自身运动。在社会发展总过程中的文学发展过程,即自古至今的历史变迁的连续性,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历史序列。 文学发展史就是历史时间的文学存在,文字这种语言艺术是一定的历史时间的产物。它因时而不同,不同的历史时代,各有不同的文学,甚至相同的年代,文学的风貌也不一样。文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发展,自古至今,文学的情理、文体、潮流、风格、派别、作家、读者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文学演变历程总是在历史时间得程中显现出来,它存在着依次变更的时间序列。文学史研究者考究了这种序列组成的不同,并就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首先是朝代时序。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很长,其间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地改朝换代,一个个新朝代取代了一个个旧朝代。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尽管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但常常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明显的段落。文学演变也是如此,中国古代文学的朝代界限是较为鲜明的。汉代文学不同于周代文学,唐代文学有别于魏晋南北朝文学,无代文学有别于宋代文学,清代文学有异于明代文学。古代文学史研究者便认为一个朝代就有一个朝代的文学,文学发展的时间序列,就是依次更替的朝代。最早对此作出理论概括的是南朝齐梁刘勰。他在《文心雕龙·时序》中,阐述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进序观。根据这种观点,他概述了中国南朝齐以前的唐、虞、夏、商、周、汉魏、晋、宋、齐等10个朝代的文学时序。朝代时序观为后来的文学史家所认可,他们在综述文学史的分期和文学发展过程时,总离不开朝代的历时顺序。“在1919年以前出版的若干中国文学史,主要是按照历史上的‘朝代’即殷、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两宋、元、明、清那末分法的。”①“五四”以来,有的文学史研究者提出了朝代组合序列,以几个朝代作为时间单元,构成依次更替的序列。赵景深在《中国文学史新编》中,将中国文学史分为唐以前、宋元、明清三编,每一编可视为一个时间单元,每一单元都是两个以上的朝代的组合,三个朝代组合的序列就构成了发展过程的序列,虽然这与社会历史行程相一致,但却是表面现象的自然排列,而未能真实地展示文学发展的内在的历史逻辑。 其次是社会形态时序。在“五四”新文学大潮中,一批文学研究者接受了进化论,便运用新的文学史观去重新探索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胡适把1000多年的中国文学史看作是白话文学进化史。鲁迅先生基于“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基本观点去研究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并结合中国历史进化“只是比较的慢”的实际,“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找一条进行的线索来。”②刘大杰也是赞成运用进化论去研究中国文学 。他说:“文学的发展,必然也是进化的而不是停滞的了。文学史者的任务,就在叙述这各进化的过程与裨形式的演变以及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与感情。”③当时的文学进化论,与其说是一种自然发展观,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发展观,也就是运用进化论来观察文学的历史发展按按照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态来审视文学进化的历程,打破了文学依不同朝代而演进的传统看法。那些跟着时代一起前进的文学研究者,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后,逐步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五种不同形态历史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决定着文学发展的具体行程。依据这种社会发展观,便提出了文学发展的社会开矿时序。谭丕模的《中国文学史纲》的时序,就是以原始共产制、奴隶制、封建制等不同的社会开矿的历史更替构成时间序列,其中自西周起的封建制时代的文学,又依其封建制度的变化而分为不同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编写给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将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封建社会以前文学、封建社会文学。游国恩先生认为文学的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文学艺术的发展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又并不能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适应。”④他据此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历史分为上古到春秋末、战国到东汉、建安到盛唐、中唐到北宋末、南宋到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六个时期这种。这种六分法突破了朝代的界限,努力兼探求兼顾文学与社会的历史实际的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