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的理念与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彰显了教师养成的新理念,如多元开放、一体养成、专业提升、培育特色。研究和把握教师教育的理念和发展趋势,理智地面对教师教育地位的变化、专业化的态势、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格局,是改变教师培养路径、构建教师培养新模式的基本前提。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2003)05-0001-05

      “师范教育”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对教师的职前培养。但随着科学知识更新的加速、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人们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广泛关注,“师范教育”这一概念正在被“教师教育”这一理念所取代。这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教育”彰显了教师培养的哪些新理念?预示着教师培养的哪些新趋势?思考并回答好这些关键问题是改变教师培养路径、构建教师培养新模式的基本前提。

      一、解读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之于“师范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化,而是内含着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理念。

      1.完善制度。我国的师范教育制度设计得不够周全,体现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意志对教师养成的部门垄断。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非师范专业在师范院校的出现、师范专业毕业生不包分配制度的实行,以及学校改革对教师多样化的需求,师范院校学科结构的单一性凸现出来,师范教育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教师教育旨在引导和督促师范院校的自我完善,提倡教师培养的多元化,以此激活教师培养的竞争机制,凝聚和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精神,以一个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师的培养和专业持续发展。

      2.整合资源。师范教育原初是面向中小学的,并且分为中师、专科、本科,加之逐步建立的教师在职进修的教育体系——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我国曾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师培养(训)体系。但这个体系结构尚未优化,甚至有些方面倒置,既造成了部分资源的浪费,也导致了培养培训标准不一,培养(训)质量参差不齐。另外,前后分离、条块分割的格局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教育旨在整合现有的教师培养、培训资源,丰富现有的教师养成路径,体现职前职后一体养成、开放化的教师教育体制,形成新的培养格局,藉此不仅可以彻底改变教师一次养成的局限,也丰富了教师的供给渠道。

      3.凸现专业。师范教育时代把教师的工作称为“教育事业”,从事教育事业强调事业心、忠诚、爱心,无疑是正确的。但也无可否认它忽视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以及从事教学工作的专门性、实践性知识和技能、专业持续发展的迫切性等从师任教的重要品质。

      教师教育旨在以专业发展为依循,强调按阶段整体设计、综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技能的教师素质结构,强化教师的专业意识和实践性知识。通过教师专业化,提高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的地位,进而提高教育的价值。

      4.培育特色。师范教育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与方式、修业年限等诸多方面几乎是千篇一律,所以适应基础教育需求能力不强,改行的、不胜任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对此颇有微词。

      教师教育旨在充分反映社会需求,培育特色。如综合性大学的教师培养可以在研究性上下功夫,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在教师实践智慧上下功夫;专家级的教师要具有教育专业硕士水平,骨干教师要定期接受专业和学科双重培训,等等。特色是源头活水,能保证教师教育的活力,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于此,一些学者指出用“教师教育”代替“师范教育”来表述“培养教师的活动”更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和概括性;“教师教育”体现了教师培养的全面性、进步性、终身性;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变是对教师教育本质理解的升华,是有道理的。

      二、感悟教师教育发展走向

      理念的变化,必然引发实践的回应,这些回应中又孕育着实践的走向。

      (一)教师教育的地位在提高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师教育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1983年美国公布了《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关注的重点问题是教师短缺、师资来源不足和质量很低。3年后,1986年5月,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则明确指出:“只有保留和造就最优秀的教师,这个国家才能摆脱它所陷入的困境。”

      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举行的八国首脑高峰会议上,八国首脑讨论了21世纪的教育政策。会议根据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建议,发表了《科隆宪章——终生学习的目的与希望》,强调:“教师在推进现代化和提高现代化水准方面,是最重要的资源。教师的采用、训练、配置及其素质能力的实质性提升,是任何教育制度取得成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我国也同样意识到了教师教育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师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谁能掌握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可见,教师教育其作用与意义上的全局性已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重视。

      (二)走向教师专业化

      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曾论述过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的必要性。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部的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确立了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地位。随后在多次国际教育大会中肯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70年代英国《詹姆斯报告》把教师教育进一步划分为职前、入职和职后三个阶段,使得教师教育专业化进一步围绕着三个阶段进行探索。1996年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倡使用四个方法支持教师专业化地位,即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提供专业实践中的资讯技术,提高个人素质和教师参与社会变革。美国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和《明天的教师》等报告中也明确主张尽快形成“教学专业”(teaching professor),要求高等教育像培养医生、律师、经济专家那样为未来教师提供同样优秀的专业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