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3)01-0111-04 一 问题的提出 IT整合于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发生全面深层次的变革,并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建构主义对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1]。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数字化学习的新模式。基于此,世界各国都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校真正能够培养出合格的、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2]。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尚不成熟,加之传统知识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深蒂固,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理解有误,错误的将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把直觉思维混同于形象思维,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对立起来,认为发展右脑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忽视辨证思维的研究[3];二是用传统的知识继承型教学模式来培养创新人才,将IT在教育中的应用看成仅仅是取代粉笔和黑板的工具,不研究数字化学习的新策略、新模式,将教学设计看成是“写教案”、“做课件”,穿IT的新鞋,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创新人才的培养停留在口号上;三是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片面强调某一要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整体协调发展,比如,为强调IT资源在数字化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出现IT资源代替教师的论调,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取消一切考试等观点;四是没有正确处理数字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和IT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方定位不明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不能落到实处,教师仍旧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绝对权威,IT资源仅相当于教学参考书等等。本文试图将创新人才的培养置于IT这一大环境中,用系统论的观点,把IT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看成一个整体,构建系统模型,谋求上述问题的解决。 二 IT环境下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1.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系统科学理论 IT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到创新人才指标的确立、IT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教师学生与IT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环节,因此,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如数字化学习子系统中的教师、学生与IT资源)、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如教学设计与数字化学习)相互影响,互为牵制,构成多维的、非线性有机统一体。模型的建构用系统科学理论来指导:从整体出发,用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来认识局部,不片面追求个别要素或子系统的优良;强调系统与环境的统一,把各子系统放在环境中来认识,用整体、协调、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充分利用反馈机制,通过整体作用支配和控制各要素,各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特点,从而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2.模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创新人才培养系统的动态平衡: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创新人才的标准可能不一样,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应具备超前性。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由社会评价这一反馈机制来预测社会需求和调整培养目标,确保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在动态中平衡。同样,用绩效技术这一反馈机制来指导IT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协调数字化学习,在动态平衡中达到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统一。而在数字化学习这一子系统中,教师、学生和IT资源之间必须高度互动,追求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创新人才与知识继承型人才在培养方式上的本质区别:一是突出教学设计,将IT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子系统,充分考虑IT环境对学习的影响,研究教学策略,指导学习过程;二是突出数字化学习,明确在IT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是教师,IT资源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加工和建构的能力;三是彻底改变传统以甄别和遴选功能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代之以绩效技术,确保学生在IT环境下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和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三 IT环境下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模型 基于上述设计思路,构建IT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模型如下:
IT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模型 上述模型将IT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看成一个系统,对部分子系统及相关要素作如下解释: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也就是创新人才标准,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等四方面素质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五点殷切希望: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这是对创新人才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信息社会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个性特色;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同时应具备三个特点:全面+个性;人脑+电脑;智商+情商[4]。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探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系统论思想和传播理论的影响[5]。IT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新的世界图景——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交往合作成为师生存在发展的基本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室中心、学习者孤独学习的状况,也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的书本中心、教师垄断知识、教师居于中心位置的局面,代之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局面,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环境和时空。因此,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设计将转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学习型(collaborative learning)教学设计: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