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2)10-0013-06 一、教育生活世界的内涵 胡塞尔(Edmund Husserl)把我们存在的世界划分为“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并认为“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不是截然不同的世界。“生活世界”作为人身在其中经历着的世界,是科学世界产生的基础,科学世界是根据生活世界中的经验、规范和条例从而经过理性思考形成的理性世界。科学世界不能离开生活世界中奠基性和直观性的东西,因为生活世界是在先存在的前科学世界,拥有自身的意义、价值和本真,因此,胡塞尔呼吁人们返回由人构成的、人在其中的、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生活世界。 早在胡塞尔之前就有杜威(John Dewey)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杜威根据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根据中国教育的现状提出“生活即教育”,虽然内涵不同,但是他们提出生活教育的目的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力图摆脱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将教育融入儿童的生活。但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认为教育应该是生活过程的一部分;陶行知则认为应在教育中引进生活,把生活作为教育中的一部分。但是不论是单纯地把教育作为生活过程、把教育等同于生活,还是单纯地把生活引进教育、把生活视为教育,两者都抹杀了教育和生活的区别,忽视了教育的独特性。 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广义的教育。陶行知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确实,教育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是教育存在的大背景和基础,一切教育只有在生活中并通过生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对人施加正面影响,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追求意义和价值。教育面对复杂混乱的社会生活,要提炼生活的教育意义,对社会生活进行改造,对日常的生活世界进行批判性重构,创造一种教育性生活。所以杜威也指出,“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简化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应当像过去那样把它缩小成一个社会的雏形。”[2]教育有必要保持对生活的超越,对生活起简化、平衡、净化和指导的作用,从而构成一种新的生活世界——教育生活世界。 二、教育生活世界的生成维度 如果我们也借用所谓“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这一说法,那么我们必须极其清醒地理解我们所说的“生活世界”的内涵。它不是向传统日常生活模式的回归,而是“向着一种合乎人性的、摆脱了种种传统日常生活之保守和惰性的新的日常生活的‘回归’——在此意义上,对这种‘回归’的更恰当的说法是‘生成’……这种生成了的新的生活方式就构成我们的‘生活世界’。”[3]而构建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应该有自身生成的维度。 (一)教育生活世界的主体维度 教育生活世界的主体是人,教育生活世界的主体维度应关注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有限性是指事物存在的条件性、相对性、受限制性、可穷尽性。无限性则相反,是指事物存在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不受限制性、不可穷尽性。 人作为自然界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是有生有灭、有始有终的存在物。生命的有限性是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宿命。人的生命显现出两重特性,一方面是作为物质存在的自然生命;另一方面是作为精神存在的精神生命。自然生命的有限性表现在:人对自然的永恒的依赖性;生存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通过人的未特定化表现出的生存技能的不可直接继承性。精神生命的有限性表现在:人面对生存困境时人的孤独、忧虑和无意义感。但人的有限性蕴含着无限性。可以说,正是生命的有限性驱使着人试图超越生命的有限而追求无限。教育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有限性基础上的,因为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人类生存技能的学习、人类文化的传递、人类对自我的超越才需要教育的生活。作为有限的生命个体,要想追求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追求自身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就必须依靠教育的引导和启迪。 因为精神生命的有限性,教育生活世界的构建还应该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状态、生活的途径、生命的意义,追求存在的勇气和存在的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也特别强调,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使他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民主主义的促进者、世界的公民、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同样,这也可以帮助他通过现实去追寻他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4] 教育生活世界主体维度的生成可能会遭遇成人和儿童不同生活的冲突。教育生活世界应该首先了解成人的生活,了解成人的生活经验。成人的生活是由其未成年时代和当下的生活、经验、价值共同组成的,而儿童却没有成年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相应的经验与价值观念,当成年人把属于他们的生活世界的建议强加给儿童的时候,矛盾和冲突就在所难免。因此教育生活世界还更应了解儿童的生活世界。 教育生活世界的主体维度最本质的含义是尊重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使人回到自身的生命世界中去。这需要教育生活世界的主体不能是对成人生活世界的盲目遵照,也不能是对儿童生活世界的轻易否定,而是对二者的整合与重构。一方面,教育生活世界必须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经验与兴趣爱好,学校必须呈现儿童现在的生活,即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另一方面,学校生活必须能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可见,教育生活世界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统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