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才的尊重上。教育满足这种需求的程度既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影响着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进一步需求,从而便形成社会需求——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社会新的需求的良性循环。 当今的教育,无论国在际还是国内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不仅为教育发展增添了活力,而且为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中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展示了广阔的天地。 1 国际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 1.1 当今社会竞争的制高点从军事转向科技, 对教育提出了空前需求 80年代末,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随着东欧巨变和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全球防务局势从威慑型的相互对抗发展为防御型的多极并存,全球的权力从军事政治大国转向经济技术大国,竞争的制高点从军事转向科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际间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加快了竞争的节奏。近30年来,科技的发明和发现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更新的周期从20世纪初的25年缩短到目前的3年。在这种宏观背景下, 对作为教育—人才—科技—经济因果链条的中心环节的教育提出了空前的需求。哪个国家教育发展了,那个国家就有人才优势,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的战略地位。 1.2 改革教育——振兴经济已形成国际社会的潮流 为了夺取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动地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对策,出现了世界范围的“教育热”现象:美国布什要当教育总统,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视教育为立国之本,德国视职业技术教育为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英国通过了战后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纲领,等等。 日本凭借教育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头等的经济大国。在面临新技术革命挑战和国际经济秩序发生新变化的情况下,在显示了它能利用西方技术超过西方之后,正进一步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力图在科技上有重大突破。近几年来,日本政府用于教育的经费占财政支出的16%,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迄今,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高中入学率为95%,大学生入学率为36%。高水平的教育,使其经济竞争力高居榜首,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改革是日本最重要的国政问题。如今,他们把迎接21世纪,以培养“世界通用人才”、“富有国际意识的日本人”为目标对现行的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 日本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的作法,使美国人产生了丧失国际竞争优势的危机感。教育在美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近20年来,美国的教育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80年代初,美国一研究机构提出一份《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的报告,提醒公众“若想维持和改造我们在世界市场上仅有的一点竞争力,我们必须致力于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布什上台后,组织专门班子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了到2000年要实现的6 项全国教育目标和策略,以确保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科技水平,使美国在21世纪继续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 发达国家如此,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亦如此。二战以后,新加坡、南朝鲜和香港、台湾在推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把挖掘和培养具备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这是“四小龙”腾飞的关键所在。南朝鲜把振兴教育作为推行外向型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教育发展战略上,推行注重人力资源积累的战略:经济起飞前,优先投资于教育,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经济起飞后,大力扩充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当前正致力于扩充科学和技术研究人员为中心的人力开发计划,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机。 台湾当局把教育作为发展经济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从1980—1990年,教育经费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5%,占财政支出的16.2%。教育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智力的根基。1992年8月, 台湾当局召开第六次教育工作会议,大会宗旨就是为了迈向21世纪制定长远的教育改革目标。 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教育振兴经济的作法是很值得借鉴的。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日本的现代化与兴办教育的关系时说,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开始注重科技、注重教育,花了很大的力量。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 2 市场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2.1 市场经济是“能人”经济 邓小平同志讲过:“改革经济体制,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 人才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计划是按照行政指令配置资源,行为主体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市场主要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配置,行为的主体是各个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计划经济从经营方式、原料配给到生产销售都由国家统一管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现象极大束缚了企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产品的质量、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尽管也影响着企业的声誉、效益,但因体制所限,很难构成对企业生存的威胁。质量问题既然没有从体制上得到保证,那必然造成人才的闲置和浪费。而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导向机制,企业具有生产经营的全部权力,产权关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品的质量不仅影响着企业的效益,而且还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谁家的产品科技含量高,质地优良,经营手段高明,谁就可以称雄于市场。市场经济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财力、技术、劳动力的竞争上,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1978 —1991年,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6.2%的高速度增长,这个速度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大大超过了日本、韩国经济起飞阶段的速度。三市领导在谈到他们“真经”时说,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能人”经济,要敢于造就和培养在市场经济中搏风击浪的人。显然,他们把市场经济视为“能人”经济是颇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