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3)03-0003-05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书院教育可谓独树一帜,它创始于宋代,是对宋代教育的一次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显示了它培养和教育人的巨大魅力和功力。书院对宋代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诸如面向下层办学、打破生员身分性限制、实施具有真正意义上“有教无类”以及开放式办学,等等,但对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的是它在教育理念上的更新,提出和强调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以德育人和对人性关怀的人文精神。与此相联系的,从办学的宗旨到人材培养目标乃至整个教育过程都作了相应的变革,使宋代教育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繁荣局面。 教育上的变革首先表现在办学宗旨上。众所周知,办学宗旨集中体现着时代的教育理念,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书院对宋代教育、确切地说对宋代官学教育改革,首先是在办学的宗旨上开始的。在教育上居支配地位的宋代官学教育,一般都以科举仕进为办学目的(对于这点,后面将详论及),立教育人的学校变成了利禄之路和进身的阶梯,失去了育人的本意。对此学校的弊端,宋代理学家和书院大师们一方面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提出了自己的新的办学宗旨,这就是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为主旨的“明道”、“传道”的办学宗旨。也就是说,书院教育为了体现以德育人的人文精神,而把“明道”、“传道”置于教育的首位。稽考史实,宋代的书院几乎普遍都是以此为宗旨的。曾有天下书院荣称的岳麓书院便是其中的著名代表。岳麓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在对宋代官学教育弊端全面审视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宗旨,概而言之,即是“传道而济斯民”。其要点有三:1)书院之设不是如官学那样,“为决科利禄”,以科举仕进为目的,使学校变为学子们迷恋的声色利禄之地;2)书院之设,也不单纯是“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置圣道和道统不顾,专于文辞技艺;3)书院之设的真正目的是,“传道而济斯民”,即是传承圣道,发明圣道和接续道统,提升其道德人格,匡时济世和拯救黎民。对此办学宗旨,张栻曾这样论述道: 侯(刘珙一按)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南轩集、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卷109、文渊洞《四库全书》本) 似张栻这样的办学宗旨的论述,与他同时代且为其挚友的著名理学家朱熹亦有阐发,他对张栻的“传道”的宗旨作了更为直接而明确的表述,“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之为忠为孝也”(《朱子语类》卷109)。这就是说,所谓“传道”即是传承忠孝之道,所谓“明道”也即是发明忠孝之道,朱熹认为这是办学校所担负的头等任务。以忠孝为“道”之办学宗旨,实际上也就是以忠孝教育人,概言之即是以德育人,关怀人性,“因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如果说朱熹在此论述尚不够系统,那么他下面这段论述对其办学宗旨作了更直率而明白的交代。他说: 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有序,使其民无不入乎其中而受学焉。而其所以教之具,则皆因天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先王学校之官,所以为政事之本,道德之归,然不可以一日废焉者。(《朱子语类》卷78) 如果把朱熹此论述予以概括,共要旨有四:1)圣王设教立学,为的是使民普遍受到居家爱国而明大小之序的教育,如果以此与其接下的言语相对勘,很显然这指的是人伦道德教育;2)不仅如此,人伦道德教育必须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明诸心,修诸身”,磨炼成道德品格;3)这还不够,还要付诸于行动,“行之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4)这是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先王的办学宗旨必须牢记,要一以贯之,“学校之官”要以此责即以德育人坚守,这既是“政事之本”,又是“道德之归”,而“不可一日废焉”。 朱熹一生不仅坚守上述的教育理念,屡对以人为本和以德育人的办学宗旨有阐发,而且身体力行,他所主持的白鹿洞书院便是按此宗旨办学的榜样,影响甚巨。在书院史上,朱熹是第一个将办学宗旨作为揭示公诸生徒,明标于世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鹿书院揭示》。《揭示》对办学的目的和宗旨、为学之序、修身处事和接物之要等作出了一系列规定,揭示学生。其中最被强调和置于《揭示》核心的是伦常之道的教育。首先,《揭示》列出了“五教之目”,即父子有情,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确规定书院以“五伦”教育为目的,期求达到发明圣道和传承圣道。其次《揭示》提出培养和磨炼生徒品性为主旨的“三要”,即“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并分别对其内容作了具体规定。“修身之要”,要求生徒做到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实行严格的道德自律;“处事之要”,要求做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要克己节欲,先义后利,不要为物欲所诱惑;“接物之要”,要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质言之,要求做到将心比心,关爱别人,严于律己。总之,《白鹿书院揭示》并不是为学的一般条规,而所标明的是为学立教的宗旨,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表示了对人性的关怀。正是因为它高度概括了书院办学的宗旨,并对其宗旨加以条规化了,所以《白鹿书院揭示》就成了历代书院效法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