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教育思想回眸

作 者:
黄济 

作者简介:
黄济(1921- ),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内容提要: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近百年来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分四个阶段进行了概述。从教育思想来看,从学德、学美、学苏到走自己的路,其间经过了极为曲折和艰难的历程。近二十年来,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第二部分是对几点历史经验的总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面向实际,广泛开展教育调查和实验;批判继承和吸取中外优秀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弘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传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3)02-0005-07

      中国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有著名的教育专著和论文,一部《论语》包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学记》、《师说》等都可算是教育论著的代表作。但是,现代式的学校和教育专著还是从清末开始。

      现代学校的创建,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发展而逐步创建起来的。教育学科的开设,又是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同步进行着。有的教会学校已超过百年,从洋务运动创办新学堂到京师大学堂的创建,迄今已逾百年。在一百多年的历程中,中国的现代教育在风云多变、极为曲折和极为艰难的道路上蹒跚前进。它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总结近百年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将不无裨益。

      从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来看,大致可以把百余年来教育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到全国解放;全国解放到“文革”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在某一个时期中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的阶段。下面分别对四个时期作些简述。

      一、发展历程

      (一)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1900~1919年)

      这一时期还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废科举,兴学校”,其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的传统教育,中洋务运动打出的“中体西用”,是这一时期的指导方针。在教育上主要是从日本学习德国的“传统教育”(注:这里所说的“传统教育”,是指以赫尔已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以此把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称为“现代教育”。以下所引同此。)思想和教学模式。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通过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来系统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杜威把它称为“传统教育”,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统觉心理学。

      在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所设的14门课程中就有教育学一科。最早授课的有日本籍正教司服部宇之吉博士,由范源濂充当翻译。[1]其间还有日本学者立花铣三郎讲授的《教育学》,王国维译;牧濑武一郎讲授的《教育学教科书》,也是王国维译的。[2]由此便从日本引进了西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模式。嗣后,在引进过程中,我国学者也开始自己编著,较早的有王国维的《教育学》,蒋维乔的《教育学》,后者作为初级师范课本,影响较大。以后,又陆续出版了罗振玉编的《教育丛书》,在较大范围中引进了西方有关的教育学原著及其教育思想。

      当时的西学与中学之争,主要是指向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和科举的选士制度。但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尊孔读经的中国传统教育内容,在学校中还占有重要的地位。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廷学部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其封建教育的思想还占有主导地位,仍是“中体西用”的具体体现。

      直到辛亥革命,南京临时革命政府成立后,才由蔡元培教育总长提出了五育的新教育方针,并对教育宗旨做了新的厘订。但不久又为北洋政府所取缔,尊孔读经又重新提出。在军阀混战中,凡是由军阀统治的地方,尊孔读经又成为他们的遮羞布和愚民政策的主要内容。可见新旧教育的斗争是何等复杂、激烈和艰巨。

      (二)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年)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次由广大知识青年发起、全国广泛响应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向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因而五四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的伟大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的起因,是由抗议中国代表准备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而引起的;但作为思想启蒙,则是由《新青年》提倡的科学与民主、坚决反对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所奠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受到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我国的影响。因此,在五四运动中,不仅提出彻底反对封建主义“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同时也高举“外争国权,内惩国赋”、“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的彻底反帝的旗帜。在这场斗争中,有理论、有行动,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也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种思想的斗争,如问题与主义之争,就属于后者。

      当时在教育思想上的主要影响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五四前夕,杜威来中国,在中国讲学两年多。在他的几位大弟子的帮助下,在中国广泛传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使中国的教育从学习德国(主要是从日本学来的)转向学习美国。

      当时虽然在教育实践中,“传统教育”的一套教学模式仍在施行,但从教育思想来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却占有着统治地位。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活动教学模式便开始在我国传播。当时不仅有设计教学、道尔顿制的实验,更为重要的是“五四”以后的几个大的教育实验,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梁潄溟的“乡村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等等,除梁潄溟的“乡村教育”外,其余的教育实验大都与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有关。在当时出版的由中国学者所撰写的教育专著,也多数受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甚至有的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所写的教育论著,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是肯定的。可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当时我国教育界影响之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