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与素质教育

——有形无声的校园环境及其延伸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丹妮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310012

原文出处: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在此,教育环境包括有形无声的校园环境及其延伸、有声无形的校园广播和无声无形的校园制度和非制度文化。“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主要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的人类共同经验。因此,隐性课程又可定义为:学校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的人类共同经验。隐性课程具有隐含性、辐射性和蕴涵性,其作用是非强制性的、潜在的、缓慢的和长久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较为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虽然人的素质有先天的自然生理条件作为物质基础,但主要是指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的品质。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本体系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隐性课程为辅助。隐性课程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涵育和陶养,利用遗传和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教育并不仅仅囿于知识的获得,还包括非智力因素——造就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情绪和体察涵泳之功夫,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

      有形无声的校园环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校园建筑造型、色彩风调和整体布局;二是校园雕塑和草木花卉;三是校园壁挂画件和名言警句(散在地置于校内的厅堂、走廊、教室、演讲厅、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餐厅、洗手间等)。有形无声的校园环境之延伸是指让隐性课程的课堂向社会延伸,包括艺术展览(绘画、摄影、雕塑、工艺品、文物等展览和相关的艺术讲座);商贸会展(各种商品博览会、展示会等);名胜古迹;花木园林等。有形无声的隐性课程之素质教育功能主要有三大方面:

      一、视界与心灵相融合,确认建构人文精神

      学生在对校园景观进行反复解读与体味中,不断塑造着自身,形成相应的文化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念。在日复一日地观察和体味校园景观的人与物对话过程中,学生以自己所携带的历史、文化、科学的信息背景与审美的情感背景,同从景观那里获得的视觉和心灵的刺激相撞击、相交融。经由选择与认同,继而以一种和谐的方式产生共鸣与融合,人文精神就这样得到了确认和建构。这里的视界融合,即解读者的视界与物质景观所包含的视界,相互重叠,相互融合,从而合并为—个更高层次的、更普遍的视界。解读者的人文精神、富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无数次视界融合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建构起来。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陶冶着学生的心性灵气和道德情操。这一过程是如此地悄无声息尤如春雨润物般地进行,以致于人们常常对它不太在意,不甚觉察。这也正是隐性课程的特性之一。同时,作为存在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校园物质景观,其解读还能因个人心理和情感状态的不同而有异,能让人在不同的时空从不同的视觉视角和心理视角去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观察和体悟个中蕴义。解读过程,也就是隐性课程的实现过程。

      因此,校园的草木花卉,除考虑四季花木盛衰,色彩香型搭配和造型错落有致等因素外,还要从陶冶性情,砥砺精神的视角,根据树木呈现出来的形态和神韵,根据人们对这种自然属性的审美评价以及赋予草木花卉的拟人性格和象征意义,来选择校园树种花卉,如广玉兰的纯洁,墨笔花的含蓄,秀竹的风骨,松柏的高洁,梅花的傲寒……这些树木本身就是大自然的艺术作品,栽种在校园,学子们在叶荣叶枯、花开花落的四季更迭中观察、读解和体悟,能涵养性情与精神,提升心灵与境界。

      二、陶养成道德之情操,内化为受众之人格

      素质教育应以全面发展的人格作为基点,通过隐性课程将真善美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并渐次达成其健全人格。人是一个贯通了肉体和精神的个体性概念,以情感为核心。隐性课程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教育的对象是有个性且日益成长着的学生,因而教育就不仅仅是做规矩,而应有其陶养内化之功。

      有形的隐性课程,其间多蕴含有一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追求和时代主旨,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道德潜化作用。校园雕塑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我国校园雕塑多为纪念性的人物雕塑,有在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有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有当代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这些仁人志士的浩然之气,融入学生的精神之中,内化为学生人格的—部分。还有一些抽象派的雕塑作品,如象征性和激励性雕塑,石狮、龙等,都蕴含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不断地砥砺着学生。

      在隐性课程的实现过程中,由于诸种美的事物对感官的愉悦刺激及由此所产生的体验,移情升华。学生在一种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中逐渐摆脱因本能冲动与社会约束所造成的心理冲突化解,因此产生的各种困惑,获得超脱于物欲与情欲的心灵自由,其人格也得以和谐发展。同时,用人类延续累积的具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注于人的心灵,以培植和圆融人的德性,增强人的人文文化底蕴并使之得到良好的外在体现。

      借助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所流传的一些道德规范进行道德教化,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针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所需培植的不同的职业道德,设计不同的隐性课程内容)都具意义。如在校园的走道或走廊旁放置一些名言录:“义,人之正路也。”——孟子;“义者正也”——孟子。可在草木花卉旁示警语格言,如:“足下留情,地上留青”——请爱护草坪;“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从人的内心出发,用温柔的劝告:“茵茵绿草,踏之何忍”;“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而非强制性的命令(不许攀摘花木……)。同样,图书馆门前则可挂置一块警示牌:“如果抱侥幸心理,一念之差将会给您清白的人生带来无法磨灭的污点”,以此引导、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图书馆楼梯口,借书处等,可给出诸如一周赠言“你所读的应该是精华之所在——名著。”——阿德勒。经此指导、提醒和警示学生阅书的价值取向。在阅览室可摆设一些小型名人雕塑。在食堂就餐处可布格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律已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使文明意识得以内化,心灵得以润泽,而为这样的意识和感情所陶铸的行为举止,便会是这种美好心灵的自然流露。在教学楼的走廊或课间休息处置放名人警名:“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在教室里贴上诗联:“清到梅花不畏寒,淡如秋菊何妨瘦”,或是横幅“敏行不敢怠”,以陶养宁静、淡泊的情操和勤勉刻苦的精神。而在图书馆厅堂,如浙江财经学院的图书馆厅堂带圆弧状的墙壁上,就绘制有一幅名为“文明之光”的仿景泰蓝大型壁画,色彩斑斓,画面灵动,给人以极大的想象和思维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