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的理性主义倾向评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齐宗,江西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0027 江西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当代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理性主义倾向。理性主义教育是在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重认知和知识,轻情感和经验。在理性主义教育中,由于学生的理性是在损害感性和非理性素质的情况下得到强化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本来是一个感性、理性及非理性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一旦分割了,生命也就完结了。完整的生命需要完整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和完善。但是,现实中的教育却大多是一种片面强调理性而忽视感性和非理性发展的理性主义教育。这种教育使得学生在学校中过的是一种不完全的、有重要缺陷的生活。

      一 理性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理性主义教育的重要根源是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什么是理性?理性(reason)是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它的内涵现在还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理性的理解主要有两层含义:(注:参阅胡敏中:《理性的彼岸——人的非理性因素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51页)一是从认识论意义上说的,理性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思维形式和思维能力。如唯理论哲学和康德、黑格尔哲学就是在这种含义上使用理性的。二是从人性论意义上说的,理性是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支配的人的理智的、合理的、自觉的和合乎逻辑的能力和存在属性。如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就是在这种含义上使用理性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理性的解释是:“理性是逻辑指引下的思考,它可以更广义地定义为问题的解决和批判的思考,但只有在强调了逻辑成分时,它才成其为有价值单独讨论的特定思想方法。无论直觉、想象、试错法(trial and error)这类思想活动有着怎样出色的成果,都是被排除在理性之外的。”(注: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New York,1968,Vol 13~14,P344)尽管人们对理性有不同的认识,但透过这些不同的表述,仍然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共同性。这就是基本上都把理性看成是抽象逻辑思维,它具体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或能力。抽象是理性的功能,对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和分类的沉思是人类理性的使命。本文所说的理性主义及理性主义教育中的“理性”就是取这种含义。

      从哲学史上看,重视理性可以说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很重视理性。柏拉图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即理性、意志和情欲。三者之间具有统属关系,理性最高,意志其次,情欲最下。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人的最好的东西,理性所接触的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中最好的东西。在古希腊哲学的主要概念中,如阿那克萨哥拉的“奴斯”(nous)、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logos)、柏拉图的“理念”(idea),都包括了后来哲学发展中“理性”的基本含义。在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家、思想家也高度评价了知识和理性的价值。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把理性推崇为万能,认为用理性为武器可以达到人的一切目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都是理性的崇尚者。康德强调人的理性的存在,在他看来,人之所以高贵、尊严、有价值,就在于人有理性。黑格尔更是把理性的能动作用推向了极端,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全凭思维在起作用。并且指出“理性是世界的主宰……是无限的权力,它自己的无限的素质,做着它所创造的一切自然和精神生活的基础”(注:黑格尔:《历史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47页)。理性主义的基本特点是颂扬人的理性,推崇理性思维,把理性当作人的最高本质,忽视甚至否定非理性的价值。

      理性主义教育,也叫唯理智教育,或唯理性教育,正是在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二 理性主义教育的关注点

      在理性主义教育观看来,教育的任务只有一项,这就是促进人的理性发展。因此,理性主义教育是指以传授理性知识、发展理性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关注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重认知轻情感

      理性主义教育只重视个体的认知发展。教育的主要时间及其他物质条件等都集中在认知发展这个目标上,其他方面的发展要么受到轻视或忽视,要么只是作为认知发展的条件而不承认是同等的教育目标。这种偏向具体表现为,在教育中只重科学技术有关的学科,而冷落人文学科,尤其是艺术学科。面对教育中这种过分重视认知而严重忽视情感层面的状况,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过尖锐的批评。早在20世纪上半叶,朱光潜就指出,德育、智育、美育“三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流行的教育中,只有智育被人看重,德育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也还没有人否认,至于美育则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注:《朱光潜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麦克默林在评述美国教育时指出,美国教育是以认和目标及其职能为核心,目的是要崇尚理论智慧的兴趣,给予普遍化的理论知识以最高的价值地位,给予获取这种知识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推理能力以最高的价值地位。自然科学是成功的技术的必要基础,它所起的主要作用不但增强了强调认知目标的见解,而且把它同阅读书写技能和属于知识的技术一并确定为学校课程的基础。专注于知识、理智、语言技能和数学技能的结果,造成了非常普遍地忽视教学中非认知目标及其职能的现象。艺术在课程中只起到点缀的作用,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是不能编制有效的教学大纲,去着意培养情感和意志方面的人格和经验。(注:见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97页)1988年暮春,美国艺术资助部门公布了历时两年才完成的艺术教育状况研究结果——《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该报告对美国轻视艺术教育的倾向提出了批评,认为“今日美国的问题是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注:Toward Civilization:A report on arts education Washington,D.C.: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1998,P13)。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也指出:迄今为止,整个西方教育系统仍然建立在对词语和数学的研究上,理性思维能力或逻辑能力的培养,被看作是整个教育的最终目标。除了幼儿园之外,对感知的训练或对艺术的学习无论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