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2)10-0011-06 所谓教育标准,是指衡量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人们为了达到教育发展的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种教育尺度,是人们所期望的教育发展的理想程度。它是一个社会对教育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教育实践过程中人们所应遵循的一系列教育规范的制度体现。也可以说,教育标准是对各种教育领域和具体教育活动所制订的“客观”规定。教育标准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教育制度之一,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规范。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标准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国家教育体制成熟和完善的标志之一,而一个国家教育标准的水平,实际上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水平。从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料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教育标准。应当看到,建立我国自己的教育标准不仅使我国的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将具有客观的尺度,将从根本上克服凭经验办教育这一长期存在的缺陷,对于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基础作用和参考价值;而且教育标准的建立也将体现我国的教育主权,反映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观念。所以,建立我国的教育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标准的功能 建立我国的教育标准,其功能在于通过这些教育标准,一方面使我国政府在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教育系统各个方面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衡量、监测我国教育的发展,同时参照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在比较中发扬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优点和长处,弥补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标准所获得的有效反馈信息来逐步完善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法令,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规划未来的教育发展,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系统运作的效率。具体来说,教育标准的功能有: 1.标志功能。教育标准首先是某种教育的标志或符号,不同的教育类型就有不同的教育标志和符号。通过教育标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认定某种教育,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应该说,每一个国家都应有自己的教育标准,并且不同国家的教育标准之间也应该是有一定差别的。 2.衡量功能。即教育标准作为一种教育发展的衡量尺度,能对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及其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其是否符合一定的要求和规范,以及是否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和目标。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发展的横向比较以及与我国教育发展的纵向比较,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监测功能。利用教育标准,可以监测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从而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利用教育标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制定或修改有关教育的决策和政策,研究教育措施,指导实际工作。 4.预测功能。即根据已经占有的有关教育数据、资料等与教育标准的比较,在对过去和现在有关教育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我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对未来时期我国教育可能的发展、变化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当然,这种预测不单纯是推算具体教育数据的变化,还要着重分析我国教育的各个方面发生变化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 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教育标准,以便使其早日发挥应有的功能。在构建我国的教育标准、分析和研究其他国际组织以及有关发达国家的教育标准时,我们发现,世界上许多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所制定的教育标准以及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等,所依据和采用的常常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所制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因为要制订教育标准,首先遇到的重要问题就是需要对教育进行全面合理的分类。那么,如何对教育进行必要的分类呢?虽然不同国家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教育分类法,并且不同的教育分类法也是由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但是,应当看到,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共同问题日益增多,文化、教育方面的国际合作不容忽视的前提下,不同国家采用或借鉴共同的教育分类法就为各国教育发展之间的比较,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被广泛采用的重要原因之一。[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不仅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类,并且还对有关教育标准的问题做了充分、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应该说,它对于我国建立自己的教育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全面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主要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以“教育课程”为基本的分类单位,通过“教育的大类与学科划分”(指教育分为哪些种类以及每一类中有哪些学科)和“教育等级的划分”(指通过教育等级的划分来确定课程的等级,从而确定课程的种类)两方面的交叉,全面、完整地对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并做了详细的说明。该分类法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引言、(注:本文之所以介绍“引言”以及后面的“术语汇编”,不仅因为它们是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它们可以加深我们对该分类法的认识和理解。)应用范围及内容、交叉分类的可变因素和术语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