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2)04-0064-07 作为新中国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的课程政策,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思考:其一是事实方面的问题,它从实际发生的层面来对建国以来所实行的课程政策及其变化过程、成功经验、不足与效果作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其二是学理方面的问题,它从理论层面来探讨如何在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课程政策及其研究的思维路径。本文拟从事实的层面探索新中国课程政策的变化历程,并从理论层面指明完善课程政策及其研究的新视角。 一、新中国课程政策的历史回顾 课程政策是抽象的概念,但它却有具体的、制度化了的特定载体(注:胡东芳.论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这些载体虽然涉及面很广,但主要是指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它们是承载课程政策信息的有形文件,换言之,课程政策的主要精神和实施手段是通过它们来得以传达和实现的。很显然,分析课程政策载体是研究新中国课程政策发展变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方式。这是因为,政府课程权力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控制上,它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地方、学校以及与课程实践者的课程权力的发挥。从事实出发,差不多每一个国家的课程政策的变化与发展都是通过变更这些载体来实现的,反过来说,考察这些载体的变更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课程政策变化与发展的历程及其原因。因此,了解中国当代课程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的修订与发展的历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在建国以来的50多年里,我国学校课程的变化受课程政策影响的程度是非常明显的。这充分体现在建国以来我国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频繁变动之中。在这50年里,国家共颁发课程计划(教学计划)20余套,除了文革期间,差不多每一至两年都要发布一套新的课程计划,而且这些新课程计划的颁布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在我国课程计划的制定与修订权力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地方及学校在这方面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见下表)。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中小学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一览表 序号 颁发时间 名称 1 1950.8 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2 1952.3 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小学教学计划(第一套) 3 1953.7 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4 1954.7 1954-1955学年度中学各年级学科授课时数表 5 1955.6 1955-1956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小学教学计划(第 二套) 6 1956.3 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 7 1957.6 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 8 1958.3 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 9 1963.7 全日制中学新教学计划(草案),小学新教学计划( 第三套) 10 1964.7 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 11 1978.1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2 1981.4 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小学教学 计划(第四套) 13 1984 小学教学计划(第五套) 14 1986.10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五四制初级中学教学 计划(初稿) 15 1986.10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六三制初级中学教学 计划(初稿) 16 1990.3 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 17 1992.3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第六套)、初中课程计划 (试行) 18 199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19 1998.9 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 20 1999.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 21 2000.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与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相类似,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动也是颇为频繁的,前后共颁发了11套,而且都是中央政府行为,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权力的中央集权状况由此也可见一斑(见下表)。 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小学、中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览表 序号 印发时间 名称 1950年 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第一套 1951年 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