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正在席卷世界。印度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梵塔那·西瓦把这种现象称作“心灵的单一文化”(注:quoted from:Global monoculture erodes diversity;China Daily;New York;Sep7,2001)。在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支配下,在消费主义为基础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的驱动下,以大规模生产的美国娱乐文化产品为载体,全球文化的单一化或标准化正在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一些国家的文化部长声明,如果不加以抵抗,文化的多样性将会被压路机一般的美国文化轧个粉碎(注:Why America really rules mass media;Businessline;Islamabad;Feb22,1999)。越来越多的国家指责美国文化的洪水把全球文化市场变成了一片沼泽,扼杀、窒息了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注:Tyler Cowen & EricCrampton:Uncommon culture;Foreign Policy;Washington;Jul/Aug,2001)。《中国日报》也以《保卫我们的文化》为题发表文章,指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利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向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推进中国的西方化与和平演变。”(注:Safeguard our culture;China Daily;New York,N.Y.,Jun19,2001) 美国文化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美国电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支配地位,但并非美国所有的文化产业部门都像电影一样雄霸全球。流行音乐、时装领域欧洲居世界第一。出版与杂志方面美国的支配力也较为有限 首先,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美国已经支配了世界电影。也许它所生产的故事片的数量不是最多的,但只有美国电影能够进入世界上的所有市场。印度和香港电影也相当成功,但它们很难走出自己所在的地区。在全世界所有主要电影市场,排在收入排行榜前列的绝大多数都是好莱坞大片,有时可能有一两部当地电影在排名顺序上与好莱坞大片稍有变化。在欧盟,1987的年美国电影占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的一半份额还要多。《泰坦尼克号》在全世界的毛收入为18亿美元。好莱坞帝国也显示出逐年扩张的趋势。1980年,好莱坞从海外获得收入占其总收入的30%,现在占到了一半左右。与此同时,很少有能在美国叫座的外国新电影。外国电影在美国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到3%,在1995到1996年之间,欧洲与美国的电影和电视贸易数字从48亿增长到了56.5亿美元,这一数字非常令人吃惊,但却是可信的。 1998年9月12日,英国《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化战争》的不署名文章,对美国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进行了较为可信的分析。这篇文章认为,好莱坞并非美国。并非美国所有的文化产业部门都像美国电影一样雄霸全球。比如,摇滚乐就是欧洲占主导。在流行音乐的国际市场上,美国从来没有像在电影市场上那样占有支配地位,它不得不与英国共享全球市场。根据1998年出版的一份调查报告,一项从9岁到62岁的20万人的关于摇滚乐的调查问卷,其结果显示,在流行的专辑排行榜的前1000名中,最流行的专集有70%是英国的。随着摇滚乐市场的不断细分,越来越难以创造出全球性的品牌了。德国是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音乐市场。在德国,音乐市场的总值为了35亿美元,当地演出占到了48%,和五年之前相比翻了一翻。两家最重要的音乐频道有40%的时间用来播放德国作品。在西班牙,10亿美元的年音乐市值有58%是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艺术家创造的。在法国市场上,法国摇滚乐队占了将近一半的市场总值。MTV的播出情况随地区不同而变化。 在美国流行音乐产业挣扎于停滞的国际市场上时,欧洲的乐队却比它们更容易穿越国界。美国每年购买西班牙约价值20亿美元的音乐制品。瑞士“基础的王牌”的第一张专集销售量居于美国首发专集之最。位于地中海西部的伊比沙岛成了世界舞蹈音乐的中心,甚至冰岛都有了世界级明星。如今的百老汇已是雄风不再了。 其次,在流行文化的其他领域,庞大的美国帝国也同样并不稳固。从70年代中期开始,英国就取得了流行音乐喜剧市场的支配权。音乐喜剧曾经是一种濒临衰亡的艺术形式,英国人把音乐喜剧变成了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的表演项目和重要的出口资源。“歌剧幻影”已经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收入超过了15亿英磅(25亿美元)。瑞士西北部城市巳塞尔专门建造了“幻影”剧场,德国西部城市波鸿有一个“星光快车”,法兰克福有一个“落日林荫道”,这些剧场院都是为了吸引外地游客而建的,都带有自己的宾馆。 至于时装,巴黎和米兰的大设计院控制了市场的制高点,而伦敦则代表了在现代大都市的流行基础。沿着洛杉矾的罗帝欧大道走下去,沿街是一个个欧洲名牌服装的展览橱窗:Gucci、华伦天奴和阿美尼,让人迎接不暇,仿佛美国成了欧洲的文化殖民地。 即使是在让加拿大人特别担忧的出版与杂志领域,美国的支配力也很成问题。美国排行前20位的大出版社有一半被外国公司控股。1998年,德国图书界的巨无霸贝塔斯曼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出版社兰登书屋,引起美国报纸刊出大字标题:美国文化正在出售给外国人。(注:The above based on:'Moreover:Culture wars';The Economist;London;Sep12,1998;Anonym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