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2)08-0007-05 一、近代以前中国文化的变异 (一)文化变异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多元逐步走向统一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秦陇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逐步发展成熟,形成“群星闪烁”的多元文化区域性布局。 大秦时期,封建专制国家建立,为维护政治上的统一,也采取了文化的专制手段,从而奠定了一元文化格局的基础;汉代,由于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自此形成。 汉代以后,儒家文化发展经历三次大的冲击,这三次冲击分别是: 魏晋时期,道儒互补(兼胡人汉化);唐宋时期,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理学形成;明清之际,西方基督教传入,对明清的思想启蒙产生一定影响。 (二)文化变异的特征 1.多元、冲突,是文化繁荣、创造的必要条件。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唐朝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三个颠峰时期,这都与不同文化的交锋、接触有直接关联。血统纯粹会导致种族退化,文化发展也一样。唐宋以后,虽有少数民族的文化浸染,但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更趋加强,因此,与以往历代相比,就儒家主体文化来说,由“能动时代”进入“受动之时代”,文化创生时期的活力和创造性逐渐为“守成”所替代。 2.文化融合的条件 之一,文化性格相同或相近:无论是中国文化内部(如儒与道)的冲突,还是儒家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儒与佛),都是“内倾”型文化之间的冲突,因而,很容易找到认同的基础。所谓“内倾”文化,是指“从静观自身、从自身的内向实践开始,而发展、形成起来的世界观、宇宙观与方法论,以及生活、生产方式和各种文化形态”[1],它与欧洲传统文化从“动”察看外物,从自身的外向实践相对立;内向文化依靠的是内证和“功夫”,外向文化依靠的是外证和“技术”。儒、道均属于内向文化,印度文化兼有内向、外向两种文化性格特征,“其中瑜伽体系与佛学的内明都属于内向文化,而其天文、数学、医学、则基本属于外向文化”。[1]儒家奉行“中庸”之道,道家奉行“守中”,佛家奉行“中道”,这是内向文化共通的基于特点,也是文化融合的基础。 之二,文化都出现变异,或者说,文化变异是文化创生的重要条件或表现,但一般情况,主体优势文化变异少一些,非主体的弱势文化变异相对多一些,因此,主要的趋向是优势文化改造了劣势文化后,才将之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作为主体文化变异有几种方式:一是“求补”,在同一领域里而且是在无价值取向的领域里,文化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接受外来同一领域的文化时就基本没有阻力,接受新文化促进了自己的变异性发展,如明清之际基督教传入的天文历法和数学相对来说很容易、很自然地纳入我们已有的体系之中,但同时在有价值取向的领域里文化接受就困难,如美术、国画技巧就被视为“非雅赏”而被“好古者不取”;二是“求同”或为“趋同”而求变,用现代儒家的学术语言就叫做“综合创新”,春秋战国文化融合以及儒家与道家、佛教的融合就采取了这种方式。 3.历史上儒家文化虽历经冲击但仍能保持住自己的基本特性,在于它和相对抗的各种文化相比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这种在特定条件下表现的优势,除先天的文化基因所固有外,还有政权的支撑,即文化大一统和政治大一统相辅相成。儒家学说是政权认定的“官学”、“国学”,因而有一套“内修”和“外辅”的维护其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运作机制,如在内部大力倡导,“学者慕响,儒教聿兴”;对外,如清雍正元年(1723年)驱逐全部西方传教士,乾隆末年严禁西教,中断持续百年之久的中西文化交流,就是政治运做于文化的表现。 4.儒家文化之所以能从容同化异质文化,还和古代的社会状况和“国际关系”状况有关。基于特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闭关锁国的生活状态(唐朝以后,几乎不见有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对“外交”活动的积极开拓),使国际交往无论广度和深度都限于极小的范围内,也即国际之间的、尤其远距离的各种交往能力(武力的、文明的等)都还不是太强。国与国之间,地理疆界不仅是领土的坚固防线,而且是文化的“万里长城”。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地理疆界在传统社会是文化独立的天然的护身符。 5.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对儒家文化来说是一种补充、调剂。它与中国的科学文化气质有根本的区别。欧洲的科学成就主要是人向外“探究”外在自然的结果。但是,中国历史上曾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基本上都是“内修”的功绩。指南针据说是黄帝打蚩尤时创造并运用的,而且是由于内修、内炼,发现人体内存在一个天然的与地球的时间、方向一致的磁场、磁针,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创出指南针;汉代张衡制作完善浑天仪,根据《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是深受道家杨雄的影响,“研
阴阳,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他的理论依据“浑天说”是一种典型的内向的宇宙观;火药是方士道士炼外丹的副产品,本应归于外向文化的体系,但在中国仍属于内向文化,是炼气、炼形的辅助手段,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解释火药的爆炸原理,也是本着阴阳学说和气化理论,“阴阳二气结成硝石、硫磺……所谓神物也,见火会合,急欲还虚而去。”所以说,中国的科学与中国文化一样,是“我”的内视,是从“我”出发复归于我,与西方科学产生于“我”观外物,从“我”出发而归于物,在方向上和目的上就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