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2)03-0001-05 后现代主义受到国内文化圈的日益重视只是自90年代以来的短短几年的事情,然而其所引发的探讨和辩论的深度及广度却是空前的。围绕后现代展开的学术浪潮至今不衰,且愈加热烈。教育界对“后现代”问题同样也投入了相当的关注,对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观的介绍、传播、呼应,或以之为依托对现存的和传统的教育展开激烈地批判而见诸于文字的不在少数,几近形成一股教育研究的后现代风尚。 必须承认,后现代以及在此旗帜下所提出的各种纷繁而丰富的思想——包括教育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危机的深刻反省和对之进行解剖与诊治的全新尝试。一方面,它用另类的思维方式和犀利的话语解构现存社会,批判种种不合理的弊端,揭露所谓现代文明的虚伪;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迷茫提出了独特的诠释和精辟的见解。后现代倡导的很多观点,包括多元化、开放性等,对于反思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它也许预示着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某些未来趋势。 然而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后现代主义并非是一个经过严格论证过程和具有严缜表述规范的思想体系,后现代主义迄今并没有提出比较系统和具体的、可供切实操作的、令人信服的社会和教育的改造方案,而更多是一种理念层面的反思。同时,后现代发端于发达的西方社会,它所阐发的思想是否对相对落后的当代中国具有文化思想和经济基础的普适性,这仍然需要考证和校验。考虑到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激进的教育研究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推崇和信奉,就必须更加审慎地考察后现代主义是否真的切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教育的现实状况,研读后现代主义对于中国当代教育是否是一个真命题,判断后现代主义是否是中国教育走向的真理和传统教育转型的目标。 具体而言,在教育领域,需要对以下三组前提性的理论问题做出回答:一是后现代与当代中国的文化、经济等背景环境的切合性与适应性如何?二是教育的后现代化是否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中国教育是否可以跨越现代化而直接跳跃到后现代?教育的后现代跳跃是否可能以及必要?三是教育受到的后现代启示究竟是什么? 如果对上述问题经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而得到明晰的肯定结论,那么后现代主义就可能成为改造当代中国教育的驱力,为中国教育转型提供新的契机;反之,盲目地接纳与追踪则有可能导致由于漠视国情而引发新的“教育浮躁”,造成深刻的教训。 一、背景: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状况的判读 探讨后现代思想对于中国当代教育的意义,必须将之与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演变、社会变革、产业进化以及思维范式等深层次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考察。只有将教育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情境下解读,才能获得全面的信息,做出公允的判断。 首先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作为大环境的“中国当代社会”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这既是研究后现代教育的背景,同样也是研究的前提。“当代中国社会”与“后现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结究竟有多紧密呢?如果不考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对后现代的倡导难免失之盲目。 1、前现代、现代还是后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氛围 前现代性的特点总体上是追求中庸(a mean)、“对称的秩序”以及平衡;[1](30~34) 而现代则是由女性自然到男性机器、有机世界观到静态、微粒的世界观的变化,[2]它所综合的各种特征包括:科学方法与科学组织,法治精神与法律体系,积极健康的宗教伦理与开放的宗教团体,宪政精神与合议分权的政府体系,商人气质与商业信用制度,[3]但仍然是“封闭的、非转变性的框架为假定前提”,也无法有效处理成长、发展和人或物理的相互作用等从系统或网络的角度看待的问题;[1](35) 后现代性则“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5] 由此进行简单归纳,前现代性乃是以追求一种低水平的和谐与稳定为目标;现代性强调稳定的秩序和高效率的组织结构;而后现代性则是展现出无深度,无中心,多元主义、模糊论的特点。 如果以上述标准对当代中国社会做一个评价和定位,那么就将很难发现其与后现代联系的现实性和历史性。 就现实而言,虽然中国社会在文化根性和意识形态上表现出高度统一性,但是其深层内涵却又总是矛盾性和多重性的交织。中国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均衡和显著的地域差异使得无法用某个特定的框架来对这个社会文化思想形态做完整地涵盖。从总体上说,中庸、保守和安定仍然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特性之一,这是典型的前现代特征;然而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同,对法律和秩序的追求,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金钱的渴望,对自身力量的发现等又明确地表现出现代社会的三大特点: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个人主体化;而在知识界,精英文化的思维范式、话语表达和某些观点也确实透露出后现代的一些端倪。可以说,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是前现代、现代以及后现代的三维组合,但后现代显然并没有占据显著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