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尹后庆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 200041

原文出处:
上海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上海部分高中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的出发点

      近几年来,上海的部分高中学校在市教委的支持鼓励下,就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实践探索。这些探索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些思考:

      第一,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

      为了倡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一些学校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初期,较多的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第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当然,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要广泛地做到这一点还有困难。因而,如果能开发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它的实施主要是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就会比较容易实现。我们把这种课程类型称为“研究型课程”。

      要对“研究型课程”作严格的界定,目前还有困难。就我们已有的认识而言,这种课程类型的特点大概有以下几点:强调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程内容,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课程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强调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性实践,在课程实施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上海的第一期课程教材改革中,中小学都设置了活动课板块,这一板块已经为学生的主题研究学习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主题研究学习活动也使活动课实践找到了一种具体可行的实施形态。这也是上海的学校较多地在活动课板块中开展主题研究学习活动的原因。

      第三,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否定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型课程”的设置并不排斥其他类型课程的设置,相反,它十分注重以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基础,进而提供并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激活学生在其他学习中的“知识储存”。

      由于研究性学习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以学生已有知识储存为基础,因此不同年级、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其主题研究学习活动在内容、形式和深度上应当是有差异、分层次的。

      第四,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当全员参与。每个学生都是有充分的学习潜能的,这种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而研究性学习又使学生学习潜能“富矿”的开发获得了很好的机会。

      经验和诸多研究都表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求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的特性。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都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因此,尽管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取得良好收获的可能性,则是全体学生都具有的。所以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全员参与性。

      二、上海推行研究性学习进而建设研究性课程的期望目标

      第一,突破原有的以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形成新的生长点。

      第二,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体现21世纪学校教育特点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氛围。

      第三,在研究型课程的建设和实践中,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观、学生观,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抓手,进而在各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

      在工作策略上,先从高中起步,再在试点的基础上向初中及小学中高年级推开;先从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入手,再发展到各种形式并存;先从活动课突破,再向选修课、必修课拓展。

      三、近年来上海市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

      近年来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际上是在多年教改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理论到实践,都吸取借鉴了以往有关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和有益经验。

      ——八十年代以来开展的创造教育,较有影响的有向明中学、闵行中学、和田路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等。创造教育强调的发散性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手脑结合等,都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当时创造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小制作、小发明、创造技法学习、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因而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影响较为有限。

      ——九十年代初全面展开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将中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其中活动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三个板块的课程设置使教学改革进入了课程开发领域,也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