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基点 探讨“研究性学习”,必须明确两个基点:其一,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其二,在研究性学习中,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 1.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目前,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有一个误区——把研究性学习仅仅看作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没有意识到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这一认识上的误区严重制约着研究性学习广泛深入的开展。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新生事物的研究生学习刚刚开始,从目前全国范围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看,大多只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因为这些学科与“自然、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而其他科则大多被排斥在研究性学习之外。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纲入必修课,目的是从制度上保障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深化,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将学科教学排斥在研究性学习之外,显然与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相悖,对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是不利的。 研究性学习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研究性学习方式,一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标志的。如果舍弃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也就不存在了。就课程形态而言,任何学科都应该由静态的知识传授向动态的探究学习转变。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但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却不应该为“研究性学习”课程所独有,它涵盖所有学科课程。 按照这样的思路思考问题,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课程形态、一种学习方式,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它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该转变学生以接受知识传授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动发展。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2.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 在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理念来讨论的时候,有必要引入西方后现代课程学者的一些观点。 西方课程论专家派纳采用课程的不定词形式currere(currere是拉丁语,指跑的过程),以强调人与“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这一观点既包括内容,也包括过程,内容体现在过程中,成为过程的一部分。传统的课程与管理之间的分离,体现为过度的目的→途径序列化:首先确定目的,然后选择用以达到目的的途径。派纳的观点超越了传统的课程与管理之间的分离。 作为后现代课程论代表人物的美国路易安那州立大学教授小威廉姆·E·多尔则试图从过程(发展、对话、探究、转变的过程)的角度而不是从内容或材料(“跑道”)的角度来界定课程,强调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本身。 后现代课程论赞赏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认为课程不必是线形的、统一的、可测量的以及可确定的,课程是通过交互作用、不平衡和平衡化而达成的演化和发展的模式。系统是自组织的,在湍流、耗散甚至混沌的环境中具有转变能力。开放性是后现代课程体系的根本特点,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征。 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研究性学习。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从上述两个基点出发,我们来讨论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具体问题。 1.如何看待研究性学习过程 当今主导教育领域的是一种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的课程系统,这是一种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从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看,这种系统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和网络。这一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处于过程之中的网络是一种转变性的网络,不断地发生变化——超越稳定性以激发内在于不稳定性之中的创造性潜能。在这种转变性的网络中,作为现代主义课程模式关系要素的预测与控制,变得较少“有序”而更为“模糊”。研究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课程系统。 研究性学习打破了线性发展的课程模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针对某一专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会获得与这一专题相关的诸多知识,并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比获得答案本身更有意义。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学生的研究课题从研究“结果”上看是失败的,但从学习“过程”上看是成功的。在研究性学习中,“结果”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过程”的失败。 2.如何看待研究性学习成果 应该把研究性学习成果和一般意义上的科研成果区别开来。二者的目标指向不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学习能力的获得,而科研成果的目标指向成果的自身价值。当然二者也有联系,即创新价值。但创新在这里有不同的参照系,科研成果的创新是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参照的,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创新是以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参照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研究性学习“成果”是对所搜集的信息材料的加工整理,其结论是对已有学术成果的认同或复述。如果就学术规范而言,这样的“成果”是不能称之为成果的。但就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言,我们应该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这种宽容的态度,有利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