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意义及其启示

作 者:
雷钧 

作者简介:
雷钧,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4)

原文出处:
现代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京师同文馆的出现和发展,初步动摇了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的传统,是中国教育的一次大的创新,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反思与回顾这段历史,了解中国近代教育蹒珊起步的情形,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现念的进步来考察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意义,对今天中国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现实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的近代化。京师同文馆的出现和发展,初步动摇了中国古典人文教育的传统,是中国教育的一次大的创新,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然而,学术界对它的议论及重视程度与它应有的历史地位远不相称。本文拟分析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借此来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

      一、京师同文馆的产生和发展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坚船利炮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战胜了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中国面临着近代化的严峻挑战。对这种挑战首先做出响应的是以奕忻、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为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以“求强”“求富”为口号,开展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就是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外交和洋务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迥异于中国传统教育,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1862年6月11日,京师同文馆在北京成立,附设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设英文馆,后又陆续设法文馆、德文馆、俄文馆和东文馆,各馆分立,分馆教学。始创时期,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出于培养翻译人才的目的,授课科目仅限于外国语言文字和汉语语言文字,对西方的各门科学一概不予开设。

      太平天国失败后,自强运动得以发展,奕忻等人提议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讲习天文、算学,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经反复辩论,终于在第二年设立。自开天文算学馆后,同文馆课程大加扩充,制度逐渐健全,师生人数也逐渐增加,至1877年馆中已有学生101名,中外教习10余人。它已由一所外语学校变成了一所近代化的多学科的外语和科技学校。

      1900年庚子事变,京师同文馆学生全体解散,所设各科暂时归入京师大学堂。190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并入京师大学堂。

      随着洋务运动的涨落,京师同文馆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它虽然只走过了短暂的40年,但留给人们的启发却远远超过了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二、京师同文馆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意义

      (一)从迥异于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看京师同文馆对教育近代化的意义

      学校或教育机构内部课程的量变以及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以视为衡量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尺度,而课程的科学化则是衡量教育近代化完成的基本标准。以课程的变化程度作为衡量教育近代化的尺度,主要基于三方面的理由。第一,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以及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等,必须落实或具体反映在一定课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一定的教育目的性和办学思想。第二,从教育的内部过程来看,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知识转化为可以教授和掌握的特殊形态——课程,是教育者按照既定的目标促使受教育者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没有一定的课程设置,既不可能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也不可能构成学校的教学过程。最后,从历史和比较的观点进行考察,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质的变革,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之间的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或结构上。课程的变化不仅可以引起教育类型和层次的变化,而且也可以引起教育结构和本质特征的变化。

      考察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它主要是一所外语学校,所设课程以汉语和外语为主,学制为3年。7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发展,京师同文馆逐渐由一所外语学校向技术学校发展,课程也由原来的外语和汉语逐渐扩展到自然科学领域,并正式公布了8年制西学课程:“元年:认识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二年:讲解浅书、练习句法、翻译条子;三年:讲各国地理、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四年:数学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注: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五年制的课程设置与八年制的后五年大体相同。

      由此可见,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迥异于中国传统的教学科目。它强调要学习外语和近代科学知识,冲破了长达2000多年传统儒学教育只讲“中学”的樊笼,首次引进“西文”、“西艺”作为教育内容。有了京师同文馆,中国学生才开始正式接受西方的语言文字和各种科学技术,此后的中国教育,正是从同文馆开始,才一步一步逐渐走向近现代的。正因为同文馆在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上迥异于传统教育,而不仅仅是因为它采用了新的教育形式,所以我们才说,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二)从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看京师同文馆对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形势下,京师同文馆在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在办学目的、方向和体制上冲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使西方新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了官方的基本认同,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先导。

      首先,京师同文馆在中国最早采用了班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在丁韪良任总教习时推行了班级授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改革。在课程编制上分八年制和五年制两套。按程度、年龄分班,逐步提高。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进一步满足了近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其次,授课方式的多元化。京师同文馆比较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和直观演示、实验、实习等新的教学手段,并倡导学以致用,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馆中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东文馆、天文算学馆等,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一馆一艺专攻。1865年增设科学馆,为配合教学,学馆配备了望远镜、天台等设施,以便学生作直观演示;同时建立起适合近代教学需要的一套教学设施,如图书馆、翻译馆等。后来添设了化学实验室及博物馆、天文台及物理实验室。总之,京师同文馆已开始引进近代西方的一套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文字学习方式,将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化为某种直观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