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05.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2)04-0053-05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反对种族歧视、追求民主平等的呼声愈来愈烈,多元文化教育初现端倪。到80年代,教育改革运动更显示出活力,其标志是里根总统的政府报告:《国家处于危急之中》。按照克瑞斯汀(Christine,1999)的观点,美国的所谓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基于对民主的珍视和信仰,在有文化差异的社会中和多种文化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确认文化多元化的一种教学和学习取向”[1]。多元文化课程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一种必然产物。 一 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 首先,美国的在校学生在构成上具有明鲜的异质结构。在美国学校的在校学生中大约有25%的儿童来自少数民族。而且这个比例有增无减,因为不断从世界各地的移民流入,这主要以东南亚、拉丁美洲、加勒比等地的移民为主。据估计到2020年在校学生中有色人种学生将超过30%[1]。因为以白人为中心的种族主义天然存在,而且它已经对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评价、信仰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者认为,教育就应直面这种存在而加以改革。如果学校教育不实行多元文化教育,那么种族歧视、黑社会等社会问题就会日益严重。加之美国人一贯主张民主、强调人权,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构成中消除社会偏见,尊重人们的生活选择,让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以使其在智力、社会能力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潜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就成为公民的一种迫切要求。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树立全球意识正成为公民的一种紧迫任务。因为人们越来越充分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这个地球正面临诸如:臭氧层、污染、贫穷和疾病、核武器、全球性饥荒、爱滋病、国际恐怖主义等许多问题。人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全球性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就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这种能力在学校教育中的培养则要求实行多元文化教育。 第三,文化多元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所谓文化多元,即所有共在的文化群体以平等和相互尊重为特征共创的一种社会环境。它坚决反对文化同化论,或“文化溶炉论”的幻想。这种“文化同化论”期望少数民族能够放弃他们的传统,混合或被主流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所吸收。而多元文化教育则主张在多元文化社会里少数民族成员有权自由地保留其特有的文化方式——只要这些传统能与整个社会和谐共存。 二 多元文化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因为在现实中每个个体都存在自身的特点,在教育中必须面对这些事实,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随着对学生个性差异研究的深入,在美国就出现了两个有较大指导意义的理论:学习风格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这两种学习理论反过来又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所谓学习风格是指一种持续的行为和表现模式,个体通过它来得到教育的体验。学习风格是独特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的混合物。它是在神经组织和个性的深层结构中形成的,而个体通过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文化体验促成自身的发展。关于学习风格,现在美国的研究主要是从人对结构化需求和对场景依赖程度的强弱来进行的,一般分为强、中、弱三种,各有特点和表现行为,多元文化教学就针对这些特点制定教学策略,实行具体的教学步骤。学习风格研究专家认为,研究学习风格可提供“个别差异”、“人的潜能”、“创造性和依赖性学习者”等信息。在研究文化与学习风格的关系时,渥斯雷(Worthley,1987)[2]提出影响学习风格形成的五方面因素:其一,社会化过程。一个社会对儿童的操纵越甚,儿童对场景的依赖(field dependent)就越强;其二,社会文化紧附(tightness)。已经建立的社会结构为了使人们趋同而施加的压力越大,这个社会的人就越具有场景依赖性;其三,生态适应因素。在某些社会里,要想活着就得依靠对环境的亲身观察。如能准确地看到北极区的雪情等,这主要是指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土著人或南太平洋的土尔其人等的情形;其四,生物学效应。特别是营养和身体的发展之关系。研究表明,研究者指出,学习风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化环境有关,但教师不能据此就假设是某特定的种族群体的学生就必然具有某种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的研究者指出,教师对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全面地理解那些与文化相关联的似乎与学校所期望的不同的学生的差异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是基于哈佛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郝汪德·嘎德纳(Howand Gardner)[3]的研究。他的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儿童学习和教学的观点,他把人的智能定义为“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做对某种文化来说是有价值的事情的能力”。他还设置了人类智能研究的几条准则:第一,必须与大脑的某个部分联系起来去考虑;第二,必然存在长于或不长于某种能力的“特殊群体”,如“神童,自闭症个体,白痴型大学者,学习困难儿童等”。第三,一定有某种“可识别的发展历史”,使人类通过此而促成向专家的彼岸跨越的过程。他认为人有八种智能,即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协调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知之明的智能和博物智能。同时他还提出各种智能的发展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而且各种智能的发展与年龄也有一定的关系。他指出,人的智能可在参与某种有文化价值的活动时激励出来,个体在这种活动中的生长也便遵循一个特定的发展模式。基于每个智能的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即每种活动在儿童早期都有其自身的增长时间,在人的一生中都有其发展的高峰期,也都有其快速的和渐近的低落过程。一个人可能有一种或数个智能领域,嘎德纳(Gardner)强调说,现在大家都重视前两种智能,而忽视后面六种智能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