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应有的目标追求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本法(1964- ),男,山东沂南人,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济南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250002

原文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终极目标是人的个性的完善、和谐与臻美。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应当把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下,教育把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对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2)03-0111-03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它起源于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反思和创新。其涵义是“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1]。这种源于环境保护的观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和环境学的范畴,而是迅速成为一种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全新的发展观念,对几乎所有的发展领域都起到了指导作用。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追求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它的直接目标是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长远目标则应当是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条件下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下称人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下面一些现实问题的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其一,大多数人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他们不了解甚至也没有想了解自己的潜能,对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设计甚至也很少去思考,基本上是“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的,失去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其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其三,有些人把个人的发展定位于对外在功利目标的追求上。功利本身没有错,因为人要发展总免不了一些物质条件,但功利主义思想严重,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诸如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完善、自我缺点的不断改正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在功利主义者的眼中完全是“无用”的事情。功利主义很容易诱发人的“嫉妒”和“张狂”,“嫉妒”和“张狂”是人性发展中的两大毒瘤因素。其四,有些人的发展是以损伤后继的发展为代价,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有些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现象,说明了这一点。其五,在学术界,有些人把做学问和做人割裂开来,形成了学问是一套而做人却是另一套的“两块皮”现象,他们做学问的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外在的名利方面的追求,一旦功利目标达到,就失去了做学问的动力,发展也就停滞下来。此种的发展同样是不全面的、不可持续的。其六,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完全把别人当成条件,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伤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他们过早过多地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鉴于此,我们把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人的个性的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终极目标是人的个性的臻美完善与和谐”,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个方面是指作为物种的人的发展,也就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是指一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过程,也是我们本文所能的人的发展。作为人的发展既有其上升性的发展,如人的体力和能力的发展,也有其下降性的发展,如衰老和倒退,而我们所指的人的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合乎人的主观愿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代表了人对于人的发展的一种目标追求。第二,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而不是指外在目标诸如头衔、官位、职称、学位等的提高,尽管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可能会表现在外在目标的提高上。人的技能部分,仅占人整个素质的一小部分,人的和谐的内在素质,占整个素质的大部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仅仅注重了人的看得见的技能部分的素质发展,而忽视了人内在心灵的和谐。放弃了对人的和谐心灵的追求,人的可持续发展断然是不可实现的。第三,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人的德、识、才、学和健康等多方面的内容。现实生活中,受功利主义思想和工具论教育观的影响,人们重视了人才、学方面的追求,忽视了德、识的培养;重视了身体健康的培育,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养成,因此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往往是不可持续的。把德、识、才、学和健康等都纳入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中,人的可持续发展才真正有可能实现。第四,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连续的没有间断的发展过程,其发展速度可以有快有慢,但没有尽头,活到老学到老,发展到老。第五,人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今天的发展是日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不是以损伤后继的发展为代价,以透支体力、脑力和人际关系资源为条件。第六,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达成人的个性的臻美完善与和谐,从而实现对人之为人的“人性”的全面占有。

      二、教育应当把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功能,其一是教育的内在功能,也就是教育的育人功能,即把人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来培养,而不是作为适应社会的工具来培养;其二是教育的外在功能,即教育的社会适应功能,包括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等等。这两种功能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内在功能是教育的根本功能,是教育之为教育的本意之所在;内在功能是外在功能的基础,外在功能只有通过内在功能的充分实现才有可能完全达成。在我国现实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却总是受功利主义左右,舍本逐末,凸现了教育的外在功能,忽视甚至遗忘了教育的内在功能,致使应试教育畅行无阻,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甚至借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