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1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1)06-0050-04 众所周知,日本的“开放式”教员养成(师资培养)制度、教员资格制度以及教育委员会等制度是在战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制定并开始实施的。[1][2]现在,尽管教员资格制度经过了多次修订,教员养成制度也依然维持着“开放式”的状态,但教员录用情况却日渐严峻,教师形象每况愈下。要求解决学校教育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及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呼声此起彼伏。[3]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政治、经济及社会因素之外,教师教育制度本身所存在着的诸多的内在矛盾也是其直接原因之一。为此,1997年以后,“日本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以下简称“教养审”)进行了三次审议,其目的在于适应社会的发展,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而其中谋求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是其所探讨的举措之一,也预示着今后日本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本文试图通过介绍日本“教养审”的近三次审议内容的特点,揭示和分析日本教师教育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和所采取的措施,以供中国的教师教育研究及决策之参考。 一、“教养审”的三次审议及其背景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信息化、全球化的实现又加快着其变化的进程,并引发了人们的思想及价值观的变化。日本的学校教育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发生了许多如逃学、欺弱、自杀等问题。对此,人们在指责社会上的某些弊端的同时往往期待着教师具备有效的解决方法和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要求学生以符合现代社会、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开展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的“启发·引导式”的教育,来代替以往的划一式、“注入式”的教育形式。[4]因此,也迫切地要求教师有对应的能力和素质。 日本“教养审”正是在以上这种社会及教育等都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1996年受文部大臣之委托,就“新时期教师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如下三次审议。[5]
二、“教养审”的审议特点 (一)保证教师职前教育中的最低限度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注重培养个性及创造意识 日本“教养审”的第一次审议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把教师的能力及素质分化成为“具体”和“一般性”的能力素质。其中,将“在任何一个时期,教师都必须具备的能力”称之为“一般性能力素质”,而把“具体的能力素质”解释为“在学校教育及社会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教师所必备的对应能力。” 第二个特点,是为了解决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相偏离问题,以及过度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而轻视教育技能的问题。同时,为了解决课程设置中的可选范围过窄,教育科目缺乏系统性、实践性等一系列问题,指出“为了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型的教师,需要在确保未来教师具备最低限度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前提下,要为他们参加发展个人兴趣,发挥个人特长的学习提供条件”。并建议通过改革教育课程来达到这一目的。比如,新增设“教科”(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和“教职”(教职技能等)的科目数,减少必修科目的所需学分,以及实施科目选修制度,科目选择范围弹性化等措施。 (二)重视硕士研究生课程中教师的在职教育,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随着日本培养教师的大学本科学部及短期大学的普及和高学历化社会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对教师以及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更加高度化和多样化。加之,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使失业率持续下降、工作稳定、工资丰厚且旱涝保收的教师职业倍受倾迷,也成了倍受人们检验的对象。同时,少子化社会的进一步扩大,学校问题的多发等等,使日本的教师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的同时,也努力寻求机会提高自己。日本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为教师参加各种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提供了多种条件。但是,与其相配套的政策及制度并不十分完善。 为此,“教养审”的第二次审议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大学所开设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上。即强调了硕士课程对教师在职学习及研究的意义。认为大学传授知识的最终的目的不只是用于记忆,而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理论及其知识加以发展。所以,“与大学毕业后直接升入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相比,在职教师更了解现实教育的问题,会客观地带着问题意识来进行学习和研究,有利于构建新的理论”。并建议各大学重视和积极地吸收带有客观问题意识的在职教师入学,发挥硕士研究生课程的特点,开展与其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注意改革和完善教育理论,并验证新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的可行性。 (三)鼓励和支持教育自发、自主地参加培训活动,谋求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为跟上时代的步伐,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和解决多发的教育问题,日本“教养审”在第三次审议中强调了教师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结性。认为今后的教师教育必须通过职前培养·任职·职后培训等全过程来完成。因此,在内容上强调了职前培养及任职前的实习的重要性的同时,更重视了培训活动所带来的效果。并针对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的继续培训的不同特点,对以往的教师培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了存在着的问题。认为“目前对新任教师的培训仍然是以校内培训为主,培训内容比较单一,见习及观摩学习时间较短,任职前后的指导不足等。另外,所开展的校外培训也只限于参加集中上课,缺少魅力,内容也往往与校内培训重复。而且学校的管理及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的不足等都造成了一些新任教师的培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