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借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1999年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个人想对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改革问题谈一些极粗浅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同切磋,以提高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教育传统研究面临新问题 中国有教育史学科,开始于20世纪初年,由于近代学校制度建立,规定师范学堂和经科大学堂设中国教育史课程。从那时以来,中国教育史课程开设至今将有近百年历史。因中国教育史学科之设,推动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开展,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一些成果,又充实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内容。本世纪前半个世纪,为适应教育发展和时代变迁的社会需要,教育史研究不论是教育通史、教育断代史、教育专题史等,都有一定的发展。欲知详情,可参阅杜成宪等著《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一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后半世纪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时期,主要特点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国教育史研究,但在探索开拓中,也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1978年中国终于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迎来科学的春天,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也进入了繁荣时期。其重要标志是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现称教育史专业委员会)于1979年成立。这是教育史专业研究工作者群众性的学术团体,联系团结老中青研究者。这支队伍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边教学边研究的条件下,奋发进取,或个别专题研究,或合作全面系统研究,研究领域大为拓宽,研究工作全面开展,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教育通史、教育断代史、教育专题史、教育家评传、地区教育史、民族教育史、教育史比较研究、教育史学、教育文献史料等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收获,其中不乏传世之作。二十年的辉煌成就,超过先前的七十几年,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经验,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贡献了一份力量。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向来是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特点、教育经验与教训,其主要目的是批判地总结教育遗产,继承优秀的教育传统,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为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服务。在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业开设中国教育史课程,对于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教育科学研究者的重要意义在于:增进教育知识、丰富教育经验、培养教育智慧、认识教育规律、涵养专业精神、提高为人素养、确立发展观点、获得历史借鉴。这是教育史学科受到多数学员欢迎的基本原因,不是自我夸张,而是多数高师教学实践反复证明的事实。 现在教育界因对教育史学科缺乏了解,对教育史学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因而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已有一些单位不同程度地削弱教育史学科,使教育史学科处于新的浮动摇摆状态,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值得有关领导慎重考虑的问题。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教育传统是教育科学重要的资源,教育史上的创新改革精神、利人奉献精神,会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希望有关领导对教育史学科的作用加以认识和肯定。教育史学科也要适应时代变化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但其地位不应因人为因素而任意动摇。 二、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可供现代教育改革借鉴 我国为适应时代发展实行教育现代化,必需进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历史任务就是革除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传统教育思想、传统教育制度及其内容与方法,要总结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吸收历史上对今天有用的教育经验、学习外国先进的现代教育经验,创建适应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教育制度及其内容与方法。因此,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而进行的教育改革,不仅不排除对中国历史上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而且继承优秀教育传统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条件。中国历史不同时期在教育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一些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制度和方法,其中不少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经反复实践检验有好效果,因而世代相传,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这些是值得我们加以继承、发扬、改造、利用的。 每个时代教育行政领导都是不能脱离教育传统的,都是根据本阶级的利益、教育实际的需要,有选择地继承和利用有关的教育传统。中国教育传统具有历史性,有古代教育传统、近代教育传统、民主革命教育传统,还有近现代学习日本、学习美国、学习苏联所形成的多种教育传统,性质有很大差别。经教育实践检验,有用有效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继续流传;无用无效不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与方法则被自然淘汰而停止流传。教育行政领导掌握教育的决策权和指挥权,应该认识教育传统负责任地选择利用优秀教育传统。这种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它对我国人才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试谈中国教育传统可供现代教育改革借鉴的三个问题。 (一)教育机构的设置与管理 古代中国在儒家学说影响下,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居主导地位,在皇帝统管下,中央集权,天下一家。教育作为统治手段之一,从属于政治,学校教育为政治服务受到强调。与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有一学校教育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模式,这就是源于《学记》中所记述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这个学制,体现一些基本原则,即教育机构的设置与国家行政区逐层相应,并由各层的行政区来实施管理,行政的层次越高所管的教育机构文化程度也越高,最高学府在京都,直属中央政府,教育机构联成系统,上下有联系。由历代传说和教育家构想结合而成的古代学制,对后世封建国家兴办学校产生很大的影响,都把这种学制作为理想的模式,适应各朝代的政治需要,提出新的教育方案,本着学校机构与行政区相适应的精神,力图实施。汉代民间有书馆、经馆,国家行政主管有县学、郡学、太学,就与理想模式靠近。汉平帝时,王莽特别强调此计划,设置学官为实施此学制创造条件。北魏是鲜卑族领导的封建国家,接受了儒家思想指导,也颁布中央学制与地方学制,地方学制按行政区的层次与辖区的大小决定学校教育机构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