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0964(2000)03—0053—05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同仁,都在异口同声地呼吁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素质教育有没有针对性?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又是什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没有矛盾等等。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拜读了各种谈论素质教育的讲话、论述和报道,思忖之余,也有一些想法,现分述如下,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人的素质的构成 “素质”一词最初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即先天素质或遗传素质。现在所说的素质,主要是指人在先天遗传条件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点的总称。 人的素质是由反映人的不同侧面的素质构成的。不同的人经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影响,加之个人的不懈努力会形成不同的素质优势。人的素质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1.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通常简称为道德素质。细分起来它包括政治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政治思想品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政治信仰不同,所以判定人的政治思想品德的标准就有着巨大的差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精神是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政治思想品德。 社会公共道德在各个文明社会中都是基本类同的。如:敬老爱幼、扶弱济贫、救死扶伤、勤奋敬业、主持公道等。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时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具体化。 2.文化素质 人的文化素质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形成的。这一过程是人们学习知识的一段艰苦历程。人的素质的差异往往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进行的筛选和淘汰表现和区分开来的。人的文化素质主要包括普通文化素质、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三个方面。 普通文化素质又称为社会通用文化素质,主要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使青少年取得的最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是青少年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随着一个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普通文化素质的内涵也将逐步充实和扩展,例如我国的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已开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总体上看高中阶段教育也属于普通文化素质教育。 专业理论文化素质的培养主要属于高等教育阶段的任务。高中阶段教育的后期和部分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接触到一部分相关专业的理论,但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则往往侧重于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 专业技能素质的学习和提高,一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任务,如高校的实验、见习、实习、毕业设计就担负这方面的任务。对社会上各种应用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训,更多的是由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部门来承担的。当然学校教育仅仅是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而真正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则往往需要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学习才能完成。 3.身体素质 人的身体素质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但后天正确的训练和教育也是重要因素。身体素质的养成教育不是单单上好体育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与生理学、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关的一个相当复杂的教育问题。人的身体素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健康水平、体能素质和身体特种技能素质、身体美学素质。对一般人来说,身体素质主要指前两项,后两项是针对从事特种行业的人来说的。其中,特殊的体能训练和特种体育技能的培养是在原有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为满足特种竞技需要进行的专门培训,不是每个常人都能接受的。 4.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即心理品质,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既是先天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教育要求相互作用在人的主体内部的积淀,同时,又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成分。心理素质直接控制着人体自然力的发动,调动着活动能量的释放,影响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智能素质和情感、意志、人格等非智能素质。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四个方面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人的整体素质形成过程中,它们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和制约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身体素质是载体,文化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必要条件。特别是人的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对思想道德的形成,身心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教育最繁重的任务是提高广大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广义地说,一切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促使人的素质的提高。对人的素质不产生任何效果的教育是无效教育(一般来说,这种无效教育对受教育的群体来说是很少存在的,但对个体受教育者来说倒是经常出现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一切群体教育活动都在改变着人的素质,都是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