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研究性学习蕴含的新教育理念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吉林 山东师范大学教科院

原文出处:
山东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研究性学习作为不同于以往任何课程的一门全新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对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都提出了挑战。在普通高中全面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其意义绝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也不仅仅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的转变,它首先表现为教育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一次集中体现。本文就试着对研究性学习所蕴含的新教育理念作一简要评析。

      一、以学生为本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学生的自主性,也就是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主创造、自主总结,处处体现出以学生为本。如济南市某中学在经过组织师生学习了解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题的选择与确立、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运用后,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开始自主选题,申报课题近500项。如“纳米技术在电器行业的应用”、“济南泉水污染问题调查”、“济南市公交车的路线安排”、“城市快餐受欢迎程度调研”、“中学生近视眼发病原因及防治”、“关于青少年犯罪环境的调查与分析”、“斩断伸向超市的‘第三只手’——解决超市盗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消匿的文明——关于玛雅文明的思索”,等等。后经论证,确定研究课题200余项。随后,学生进入自主探究、自主创造阶段,他们进行实地考察、做实验、请教专家、到图书馆或从网上查阅文献,对课题进行研究。在调研、实验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题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写出课题总结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处处体现出学生自主、以学生为本,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以学生为本是当前国际、国内流行的新教育理念。自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主的“知识本位”阶段。在此阶段,人们相信一个人只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就足以立足社会。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人们渐渐意识到只有知识是不够的,一个人要想立足社会还要具有一系列的智慧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一个“能力本位”的阶段。但是,不管是“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都是教人们如何做事的功利教育。人不仅要适应社会,应付生活,还要感受生命,享受生活,提高生存质量。所以从80年代以后,人们把教育发展的主题从应付外在物质生活转变到丰富内在精神世界上,提出一种“人本位”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开始成为国际流行的新教育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在1994年“关于发展问题”的巴黎国际会议上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不应再象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定义。”“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近十年来,在国际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在我国众多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大力倡导和呼吁下,教育界也开始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人本论。所谓教育人本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以我国现实的教育改革经验为基础,吸收优秀教育遗产,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论,逐步形成的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其核心重视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高人的价值、尊严,要求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这一新教育理念,要求教育的功能应定位于发展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要求教师要眼里面有人、心中装着人、手上善待人。而以往的教育恰恰是无人的教育,是加工式、注入式、驯化式教育。

      “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要求课程改革必须摒弃学科本位论的传统观念,大力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它蕴含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这一新教育理念。

      二、面向全体学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大力倡导和推进的素质教育,其特点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在教育中的反映。它要求基础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让高质量的教育来有效地培养每一个、而不只是那些处境优越的孩子。以往我们是以牺牲一批学生为代价,让另一部分学生得到发展。而教育的人道主义精神就是要让100%的学生得到最佳发展。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往往只希望有1/3的学生能完全掌握所教内容,有1/3学生成绩一般,而允许有1/3的学生不及格或刚刚超过及格线。教师通过巧妙的技术十分有效地把这些分类传递给学生,学生自己也十分自觉地、无意识地确认了这种唯心的分类。教师的这种“期望”是教育中最浪费、最具破坏性的方面。它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破坏了相当数量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于是学校成了“反教育”机构。目前,要是有一个教师只有1%的失败率,即教100个学生只有1个掉队,他将被认为是非常负责任的教师了。其实,做到这样还不够。对于那一个失败的学生来说,他的失败是100%;对于这个失败学生的家长来说,他们的失败也是100%。学生可能就因为这1%的失败落在他头上,他的命运从此陷入不幸。做教师的应该树立起这个"1%=100%"的观念。牺牲一批成全一批是不人道的,牺牲一个成全九十九个也是不人道的,真正的人道主义在于对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关心,让所有儿童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