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

———种教材比较的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黎进萍,姜峰,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黎进萍(1979-),女,甘肃山丹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   姜峰(1957-),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文章对所选的四本比较教育学教材的结构、内容和特色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的教材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69(2007)03-0005-05

      进入21世纪以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引起了我国比较教育学者的热烈争鸣。许多研究者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发展方向等角度对比较教育学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然而很少有人对比较教育学研究成果的载体——教材给予关注。教材是一个时代一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集大成者,它不仅是对一门学科前一时期研究成果的整合概括,同时也是引领新一代研究人员迈入学科研究大门的一把钥匙。因此,梳理与反思我国比较教育学教材发展的得失,不仅有利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而且对比较教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从1980年,我国师范院校陆续开设比较教育学课程以来,国内公开出版的比较教育学教材共有8本。它们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一部比较教育学教材——由王承绪、朱勃、顾明远主编的《比较教育》,该书后经王承绪、顾明远重新修订,目前已是第三版第17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成有信编写的《比较教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吴文侃、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1999年修订再版);顾明远、薛理银主编的《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冯增俊主编的《比较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王英杰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比较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另外还有两本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本文选取了使用比较广泛、影响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四本教材进行比较,他们分别是王承绪、顾明远主编的《比较教育》,吴文侃、杨汉清主编的《比较教育学》,顾明远、薛理银主编的《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和冯增俊主编的《比较教育学》(以下分别简称为王本、吴本、顾本、冯本)。

      一、教材结构的比较

      (一)教材的结构体系

      中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20世纪初到40年代,形成了三种风格各异的著作体系结构。一种是问题比较体系,即以各国教育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为主线,对各国教育进行比较。另外一种是国别教育体系,即以国家行政区域为单位,全面介绍一国各级教育的情况。再有一种是综合体系,这种体系兼有国别教育体系和问题比较体系的特点。王本和吴本沿用了早期比较教育著作的体系结构,其中王本属于问题比较体系,全书从八个专题入手,对七国的各级教育情况进行了横向比较。吴本属于综合体系,全书选取英、法、德等八国为单位,先做国别教育比较,然后又从九个专题进行问题研究。与前两本教材相比,顾本在体系建构上有较大创新。该书以比较教育、发展教育、国际教育和教育国际化四部分为主干构架全书,又分别从人员要素、财务要素、信息要素和结构要素四个方面对每一部分进行分析。冯本侧重于对比较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该书没有做国别研究,也没有对某国具体的教育现象进行描述,而是仅就学科问题进行了探讨,全书紧紧围绕学科体系的建构自成体系。

      可以看出,我国比较教育学教材的体系建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王本对七国教育中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了平行并列式的比较,这种结构体系长于对同一问题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有利于养成学生跨越国界获取对等材料的习惯。然而,问题比较体系的不足在于过多考虑对各国教育制度的资料陈述,缺乏深入地探讨和系统地分析,因而很难揭示其共同规律。吴本取问题比较善于比照同一问题之长,补国别教育比较不易揭示规律之短,采取了将两者结合的综合折中法。这种结构体系能够从纵横两个角度提供相对完整的资料,有利于学生了解问题背景,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养成把具体问题放在具体情境中思考的习惯。然而,这种综合体系在追求全面性的同时,又容易导致篇幅过大,内容庞杂,造成学生阅读的压力。此外,不论是问题比较体系还是综合体系都难以摆脱对各国教育制度进行静态比较的框框,对许多问题的阐述缺少深入的理论剖析。相对而言,顾本在体系建构上较有新意,该书跳出了以往静态比较的刻板模式,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对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研究领域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了解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前沿理论与方法,有益于提升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理论深度。但是,顾本在各章节的安排上较少注重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在初读时很难把握其主旨。冯本的长处在于较好地把握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晰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然而由于冯本彻底抛弃了国别教育和问题研究的模式,致使该书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相对较弱。

      (二)教材的篇章安排

      综观四本教材的篇章安排,可谓各具特色。王本共10章,其中问题研究占8章,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吴本共21章,总体特征是国别教育和问题研究平分秋色。顾本共16章,比较教育、发展教育、国际教育和教育国际化四大部分各占一方。冯本共八章,以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为一统,历史演变、学科概念体系、分析框架、研究方法等部分各自为阵。

      关于比较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对未来比较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四本教材篇章安排的相似之处,然而对这两部分,每本教材所用的篇幅和笔墨又并不相同。王本和吴本对比较教育学基本理论的阐述分别占全书的12%和8%,而顾本花在比较教育学基本理论上的笔墨占全书的40%。冯本更是用大半的篇幅详细论述了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前两本教材本意不在于对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详细介绍,而对比较教育基本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又恰恰是后两本教材花大力气突出的重点部分。这也反映出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对比较教育理论研究的逐渐重视。关于对未来比较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四本教材都采用略写的方式进行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