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

——评近年来“国学热”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在不断升温的“国学热”中,时可听到一些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样那样的议论和批评,集中到一点,就是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割断了文化传统,造成了“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这些人在对眼下社会上种种弊端表示忧心和不满的同时,不约而同都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破坏了传统文化,造成道德滑坡,行为失范;在他们看来,要挽救世风,敦促教化,就必须向老祖宗求助,用传统文化来引导世人走出困境。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议论和批评并不是新鲜事。只要稍稍检索历史,即可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受到各方面的责难和攻击,数十年来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代表人物代表事件太多,这里无需列举。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时至今日,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过去七、八十年,新中国成立也已经近半个世纪,人类正准备敲开二十一世纪的大门,竟然还有人重弹老调,热衷旧物,企图再请出鲁迅及所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批判过的亡灵。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认真地来讨论这个问题。

      1

      先让我们看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怎样一个运动,它是在什么样的条件和背景下发生的,在我们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究竟有何等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引起社会激变和文化转型的运动。如果说,在此之前,我们中国人还生活在传统文化的笼罩之下,由此我们就开始了向现代文明社会的进军——尽管事实证明这是十分艰难的跋涉,需要付出巨大牺牲的长征。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现在还会生活在封建传统文化牢固束缚之中,我们的民族还会处在封闭落后、愚顽保守的状态,我们的国家就不但和世界先进国家没有共同语言,行为方式与他们格格不入,并且也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别人的侮辱和欺凌。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感谢五四新文化运动,感谢它带领我们走出历史的迷雾,能够张开眼睛看清当今现实的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确确实实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彪炳千秋的里程碑。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呢?它是因为偶然事件引发,突然从平地冒出,或是由一些人凭主观愿望发动起来的吗?显然不是。它作为一次伟大的历史运动,是在经过内部长期积蓄酝酿、外部条件不断催化的情况下发生的。它的发生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世界范围看,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经过大革命和产业革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美、日等国紧随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根本改变了自己国家的面貌。它们循着一个共同趋向,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上(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的自由化,不断地和旧的文化决裂,因而不但很快摆脱了封建传统的束缚,成就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而且以其无可争辩的实力左右着世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相互交融、激烈竞争的态势。而中国因为觉悟太晚,动作太慢,更主要的是传统文化的包袱太重,没有适时着手文化转型,因而不但落在了时代潮流之后,而且完全陷入在新兴列强的包围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的发达,中国不可能再和过去一样继续“关起门来做皇帝”,而是不得不面临大大小小强国的挑战。这里所谓“挑战”,不仅指军事上、经济上和政治上,也充分表现在文化思想上。所谓“西学东渐”,所谓“欧风美雨”,所谓“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汇”,就是这一“挑战”的绝好写照。这一包围和挑战态势,实际上也向人们昭示,世界局势已处在大变化大动荡之中,人类文化已开始大变革,一个不可抗拒的现代化潮流将席卷全世界,无论谁都不能逃脱。

      从国内情形看,一些开明先进的中国人,从魏源、林则徐、康有为、严复、谭嗣同一直到孙中山等,较早就敏锐地看到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变化,程度不同地认识到新的世界形势对中国的作用和影响。他们意识到中国如果继续沿着老路走,不痛下决心,不改弦更张,将肯定没有出路。民主主义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就曾大声疾呼:“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所谓的“世界潮流”,指的就是“现代化”。当然,这些先行者的着眼点和认识的角度并不一致,他们有的从政治上,有的从军事上,有的从经济上,有的从文化上,强调中国社会必须变法维新,必须进行改革,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完全按照祖制维持原样已行不通。经过他们不断的探索试验,也由于他们制造的舆论影响,特别是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的艰辛努力下,在本世纪开始后不久,终于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没有的,它一举推翻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更主要的是它为中国汇入世界潮流迈出了第一步,从政治上为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提供了基本条件。

      这里需要就辛亥革命问题多说几句。辛亥革命虽然形式上表现为汉族反对异族统治,本质则是中国人民为改变封建落后状态,积极赶上世界潮流所作的一次巨大的努力。可以说,民族革命是其表,民主革命才是其质。过去我们对辛亥革命一直评价不高,而对它的缺点和问题看得较多,甚至认为它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其他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是一次流产的、失败的革命。这样看固然不全无道理,但是,由于辛亥革命,中国政体即国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封建帝制毕竟完全推翻,这就是一个极了不起的功绩。从这一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确实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试想一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短短的时间内,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群众一举推翻,从此即便有人梦想当皇帝也不能不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有所收敛。对于这样的功绩和意义,我们难道还不应该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吗?不错,鲁迅对辛亥革命作过深刻批评,但他也确为辛亥革命发生欢欣鼓舞。即以革命之后能够剪去长辫这点“小事”而言,他就由此感到衷心的喜悦;因为在他看来,从此中国人在留什么样的发型问题上可以汇入世界潮流,而不再保留自己的“特色”,表现出难堪的独异。

      由于种种原因,辛亥革命虽然变中华帝国为中华民国的目的未能完全达到,人民大众未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但它仍不失为中国人民力图摆脱封建束缚的一次尝试。它的事业必将由、也会有后继者来承续和完成。这就是此后不久就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从辛亥革命到《新青年》发起和倡导新文化运动,相隔只有四、五年;即便是算到五四运动,也不过相隔七、八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紧接着辛亥革命发生的。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但在大的方向上和总体精神上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是辛亥革命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开拓了道路,创造了条件。因此,完全有理由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辛亥革命以及此前许多近代思想家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事业的合理继承和延续,也是在辛亥革命精神的鼓舞下,作为政治革命和军事斗争的必然补充和发展。事实上,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如果封建独裁的帝制还控扼着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绝对不可想象的;而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由辛亥革命开拓的中国向现代化的进程,也不可能继续前进和深入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