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西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文化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汉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是随着战后美国对中国的研究机构化而发展起来的。在那之后直到七十年代中的较长一段时期中,汉学界对中国文学(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传统的年代分类和作者生涯研究,偏重简单的中国政治、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对同一时期出现的西方的新的批评理论停留在无动于衷的状态中,对女性主义理论甚至还有很大的抵制。然而到了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学术领域之间的互相影响,女性主义的观点和理论也逐渐影响到汉学界的文学研究领域中。到了八十年代,这一影响逐渐形成一股不可低估的研究流派冲击着传统的汉学界。

      本文旨在概述和简评以美国为重点的西方学术领域中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一、概况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Western Feminist Theories)随着六十年代西方女权、人权运动的发生而发展起来。在学术界作为新兴的、强有力的理论力量从新的角度向传统的、男性中心(male centered)的学术观点和方法挑战。然而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多数美国和西欧的用女性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妇女问题的论著大都集中在史学、社会学、或人类学领域里。①从性别角度(gendered perspective)出发对中国(古典和)现当代文学进行研究的还不多。除了梅仪慈(Yi-tsi Mei Feuerwerker)的讨论丁玲的专著外,②这样的文章偶尔散见在一些论说文集或诸如《标志》(Signs)这样的女性主义理论杂志中。③

      从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真正开始比较活跃地出现在北美的学术界可以说是在八十年代下半期,到了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代初则越来越活跃。在美国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类大型学术会议上出现了从性别角度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讨论会,在各类学术杂志中出现了不少类似的学术文章,专题的论著和论文集也相继出现。

      专题的论著除梅仪慈的《丁玲的小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意识形态和叙述》以外,还有周蕾(Rey Chow)1991年出版的《女人与中国现代性》。④相对而言,论文集的数量比较多,集中了大量的有质量的从性别角度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章。这些论文集有:麦克·杜克(Michael S.Duke)编的《现代中国女作家评论》,安琪拉·蓉·帕兰德亚(Angela Jung Palandri)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女作家》,吕彤邻(Tonglin Lu)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社会中的性别和性的问题》,塔妮·芭萝(Tani Barlow)编的《现代中国的性别政治:写作与女性主义》。⑤与此同时,一些新近出版的论学科的(interdisciplinary)关于中国现当代政治、文化和文学的论文集也收集了不少从性别角度讨论文学的文章。这些论文集有:塔妮·芭萝编的另一论文集《中国的人体、主体和权力》,爱伦·威德莫(Ellen Widmer)和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合编的《从五四到六四:二十世纪中国的小说和电影》,以及贺萧(Gail Hershatter)等四人编的《女人、文化、中国》。⑥剩下的便是散见在北美各类学术刊物中的文章,在此就不一一例举。

      撰写此类文章的学者中,除了不少是研究中国妇女的非华人学者外,大多数是目前活跃在北美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的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女学者。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这些学者的研究不再只限于对女作家的研究。她们运用“社会性别”(gender)以及其它有关的观点阅读和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如:社会性别和父权制度(patriarchy)的概念,女性角色(female roles)与父权制度的关系,中国现代妇女地位的转变以及尚存的问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作为作家和评论家的知识分子与中国妇女、女性问题和性别问题(gender issues)的关系,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男性中心的意识倾向,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妇女和性别问题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观念都被用于研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然而,必须首先清楚地指出的是:这些学术研究和讨论是在西方尤其是北美的特定的理论发展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简单说来,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是这样的:在八十年代中,在西方文学和批评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并在很多社会和人文学科领域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时候,它们受到了新的挑战。在学术界中,出现了由一些常住西方的、非白人的(nonwhite)、第三世界的(Third World)、或者其它少数民族的(other ethnic groups)学者或批评者发起了对西方理论中包括女性主义理论中的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倾向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霸权(western hegemony)的挑战。他们的批评观点后来被称为后殖民话语(post-colonial discourse),有时也被称为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⑦受这一话语或理论的影响,不少上面提到的学者们也开始反省和批评西方理论,尤其是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政治、文化和文学的关系。他们的反省意识也就成了目前北美学术界中从性别角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特性。

      这一历史特性(historical specificity)也进一步决定了本文所要概述的主要论点的内涵和其想象中的读者(imagined reader)——其他的在西方的研究中国和中国妇女的、研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后殖民理论的学者—以及论点的作者们无法避免的与这些理论发展进行对话(dialogue)的性质和倾向。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