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文化透视

作 者:
张炯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文学的丰富文化内涵

      马克思曾说:“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他们对资产阶级的各个阶层,从‘最高尚的’食利者和认为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庸俗不堪的资本家到小商贩和律师事务所的小职员,都进行了剖析。”(注:《英国资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第686页。 )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创作时也曾指出,巴尔扎克的作品对当时法国社会生活的描写,它所提供的细节,在某些方面比当时法国的所有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提供的还要多。

      文学艺术是通过感性的艺术形象来把握世界,这种把握具有区别于哲学的抽象方式而赋有整体性的特点。因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作家艺术家对笔下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和行为的描写,而且往往能够看到特定时间社会生活的广阔图画和人们的复杂、丰富的精神世界,包括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民俗和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和规章文物等。从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或曹雪芹的《红楼梦》,我们都仿佛身历其境似的看到作家所写的那个时代俄国和中国的生动绝伦的图景和种种人物的思想情感,乃至那个时代的哲学、法律、政治、道德、宗教、美学等许多方面的反映。人们把这样的文学作品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虽有些夸张,但确实说明了一点,即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也具有丰富的历史认识意义,这是我们不能不重视的。

      在所有的社会意识形态中,文学艺术由于是审美意识形态,它正属于恩格斯所说的“飘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而且是飘浮在比其他意识形态更高的空中。如果说它也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话,那也是通过它所表现的其他意识形态(如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美学等)而曲折地反映的。当然,在社会面临变革的动荡年代,一部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意识形态可能是复杂的,既可能表现体现旧经济基础利益的意识形态,也可能表现体现新的尚未形成的未来经济基础趋向的意识形态。如《战争与和平》所描写的众多人物,就既有像老保尔康斯基公爵那样体现封建贵族正统的思想倾向,也有像皮埃尔那样信仰共济会的叛逆性的思想倾向;《红楼梦》中的贾母和贾政是封建传统的卫道者,而贾宝玉、林黛玉则是封建传统的叛逆者。如果从全书看,我们正不难看到两书的作者的真正的同情是在于皮埃尔和贾宝玉、林黛玉一边的。作品的主要思想倾向表明,两书的主导思想倾向是进步的,带有不同程度的反封建性。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这种反封建性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进步倾向。正因此,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把文学艺术看作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通常,我们所说的“文化”这个概念涵盖的范围比社会意识形态为广。广义地说,可以把文化看作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举凡文学艺术、科学教育、文物典章、语言文字、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都是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文学艺术除了表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外,其内涵又确有一部分并非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特别是音乐、美术、舞蹈、雕塑、建筑等艺术,就有许多作品并不一定都表现社会意识形态,杂技与书法尤为如此。语言文字本身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更是如此。文学创作中的有些作品,如山水诗画就多是这样。文学的历史认识作用非常广泛,除了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之外,人们从文学作品里还可以看到一定的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及特定时代的阶级和民族的关系。但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文学艺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不容否定的。

      二 文学与哲学

      文学与哲学都是人类精神的花朵,但又似乎是对立的两极:一个是形象的;一个是抽象的。文学作品很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哲学著作则往往只能在社会精英的有限范围内才得到阅读和理解。读文学作品,会得到审美愉悦;读哲学著作得到的主要是科学智慧的启迪。然而好的文学作品和好的哲学著作都可能流传千古,成为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

      难道人类精神产品的这两极就相互没有关系吗?

      不,两者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关系。在人类的原始精神现象中,比如在神话传说、在巫术占卦的解说词中,就往往兼具文学与哲学的胚胎。原始人通过自己的思维,企图去说明世界,而当时他们的思维基本是形象思维,对世界的抽象思考在特定的精神产品中常常包孕于形象思维里。文学通过形象的描绘去表现人自身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通过抽象思考企求回答人与宇宙的基本问题。在我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抟土造人》等神话中,无疑就可以看到兼具文学与哲学的特征。《易经》作为占卦的爻词也同样包含上述两方面的特征。后来屈原的《天问》充满了宇宙意识,对自然界的一系列问题都提出自己的质询,从中也可以看到古代的诗歌里文学怎样兼具哲学的涵义。而古代的哲学著作也常常采用文学的形式。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我国古代孔子、孟子的《论语》和《孟子》就都采用很形象的人物对话体,像庄子的《逍遥游》等篇章,既是很好的文学作品,也是很好的哲学论著。收在《国语》、《战国策》中的许多寓言故事,更多是充满深刻哲理的文学作品。可见,文学与哲学的结盟或联姻由来已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