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文艺广播的后审美结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耿文婷 北京广播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广播体制改革发韧于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宣告成立。到1993年9月,全国范围内广播电台的系列化改革基本完成。 这是当代中国广播体制上发生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当代中国广播进入转型期发展阶段,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文艺广播是当代中国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文艺广播与新闻广播从所承担的不同社会功能来看是同等重要的,犹如鸟儿不可偏废的双翅。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转型期以后,广播理论多偏重于新闻领域的研究,而对同样出现新特点新问题的文艺广播关注得还很不够。

      转型期文艺广播在审美活动方式、欣赏心态、审美主客体关系以及审美效果诸方面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新的美学特点。

      一、活动方式: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的共时

      进入转型期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继续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活节奏加速度发展,生活的水流转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每个人都日理万机,忙碌万分,就连见面时的招呼语也由“你吃了吗”变成“最近忙些什么”。繁忙的工作剥夺了人们许多以前从事艺术欣赏的时间,物质第一的一元化标准暗中催促着人们去赚钱去工作去到外面闯世界寻找机会像飞旋的陀螺永不停歇。昔日专情的收听文艺广播的时间开始被物质生活侵占、仪式化的艺术欣赏被挤对到夹缝中。物质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

      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作为一种与动物有着本质区别的精神世界又总是本能地渴求着五彩霞光,在精神生活快被挤压成一个平面的凄惶无奈中,人们又不甘于在物欲中沉沦,希冀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寻找到精神的支撑点,平定躁动的心绪。于是,这种既渴望金钱又厌恶金钱,既乐于物质享受又鄙薄物欲、追求更高之精神享受的二律背反,构成了现代人特有的复杂生活方式。在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中,追求物质生活又不肯放弃精神生活的人们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为已所用。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形就是这样:出租车司机一面开着车在街上揽生意载客赚钱,一面津津乐道地听着汽车收录机中传出的文艺广播节目;家庭主妇一面做着家务,一面随着广播哼唱歌曲;许多小学生一面写作业,一面头戴耳塞机听着被他们一致认为能促进智力增长的音乐节目;老人们晨练时一面打着太极拳一面收听收音机里传出的老段子;年轻人一面在月下散步一面侧耳倾听收音机里传出的柔柔情歌……

      转型期文艺广播从审美活动方式来看,越出了传统美学所秉持的审美超功利理念。这里,出租司机开车、家庭主妇做家务、小学生写作业、老人们晨练、年轻人散步等活动是与收听文艺广播的审美活动交融在一起的非审美活动。可见,在转型期的社会条件下,被传统美学认为与物质功利活动绝对绝缘的审美活动,开始同物质功利活动互相渗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兼有审美与功利特质的新型审美活动,这种发生在传统美学所规定的“超功利审美活动”之后的新型审美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后审美活动”。后审美活动与审美活动相比,不再是“对日常生活的垂直切断”([日]今道友信语)。人生的流程不再遵循着物质功利活动——审美活动——物质功利活动——审美活动……的简单逻辑,日常生活不再与审美活动相互隔绝、分离;相反,日常生活开始与审美活动相融合一,是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活动日常化了。因而使艺术不再超离现实,而是紧紧拥抱生活。

      二、欣赏心态;审美态度与非审美态度的会聚

      我们不仅要从外部活动方面了解转型期文艺广播新的美学特点,我们还应从内心意态方面进一步探求转型期文艺广播的独特审美结构。

      转型期文艺广播一个引人注目时节目形态是大板块热线直播节目。热线直播板块是一种杂志化的熔文艺欣赏、服务、知识竞赛等于一炉的形式,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听众的青睐。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广播机构在承担艺术传播职责的同时还充当着商业运作者等多重角色,因而在文艺制作过程中,不能不考虑经济回报。于是在文艺节目演播过程中会经常穿插一些有奖竞猜活动,以提高收听率,相应地增加经济利益,此为传者的心态。对受众来说,利益的法则也同样适用。例如《有奖竞猜电影音乐》节目,节目主持人首先播放一段比较著名的电影音乐片断,然后请听众竞猜该音乐取自哪一部影片,于是听众纷纷打来热线参与,猜中者即可得到一份奖品。我们不从传播学或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去研究文艺节目的有奖竞猜,我们只是从美学的视角考察听众即审美接受主体,在欣赏竞猜类文艺节目过程中的心意状态。应当看到,转型期的文艺广播又越出了传统美学圈定的“审美无目的”铁则。

      按照传统美学的思维模式,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主体的审美态度是不关涉功利利害的,即所谓“审美无利害”。面对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不存在任何物质方面的欲求,即所谓“审美无目的”。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屏气凝神,专心致志于审美客体,在审美情感趋动下充分调动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理解等诸主观机能,与审美客体交融合一,从而在有限的艺术欣赏中把握无限的宇宙真谛,实现个体精神的自我提升。用传统美学大师康德的语言来说,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目的”是说面对客体,主体的审美态度不含任何物质利益因素;“合目的性”是指合乎人之为“人”的超物质的精神目的,合乎人类精神发展向上之目的。

      与此相比照,转型期文艺广播在审美心态下面则潜伏着明显的物质动机。面对审美客体——竞猜的歌曲或乐曲,有些审美主体不再仅仅抱着为听而听、为欣赏而欣赏的纯审美心态,而是在貌似与从前一样平静的审美静观过程中潜藏着明显的征服欲望和物质欲望——要猜中、要获奖。倏然间,“博彩”变成了凌驾于本无物质欲求的审美欣赏之上的目的。于是这类文艺欣赏的心态就变得极为复杂:传统的审美静观态度仍然存有一席之地,现代的物质利益观念跃跃欲试地登上审美舞台,甚至成为审美欣赏的直接动力。我们把这种发生在传统美学所规定的“无目的审美态度”之后的融欣赏与物质目的于一体的新型审美态度,称为“后审美态度”,后审美态度是审美态度与物质实用态度的会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