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小说观念矛盾研究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阎奇男(1947-),男,山东梁山人,济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济南大学 中文系,山东 济南 250002

原文出处:
《文史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1)04-0117-04

      一、网络小说和其他文体的兴起与传统小说的危机

      20世纪传统小说的生产传播方式是:先由作家创作,再由出版部门审查批准出版,由印刷厂使用纸张材料印刷制成,由书店销售,由读者购买阅读研究。而世纪末随着高科技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知识技能、生产方式、工作学习生活消闲方式都有很大改变。由于网络小说的出现和其它文体的兴起,有人甚至惊呼传统小说即将走向灭亡。

      刘纳指出:“谁——只要拥有联网电脑——都可以随时成为网络作家,都可以随意将自己输入的文字抛到网络上。”其冲击力造成的严峻现实是,作家的特殊身份失去,作者/读者系统瓦解[1]。谢有顺也指出,网络文学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话语世界”,“它与传统不同的汹涌的话语方式,让你多少有点措手不及”[2]。王干认为“小说文体的发展到了难以逾越的地步”,“小说在文坛的霸主地位也每况愈下。一种新的四不像的文体正呼之欲出,它或许脱胎于网络文学,渊源于笔记文体,在叙事之中夹杂着潜议论,在时尚之中又溶进后现代的笔调……它的受众面越来越阔,越来越适合现代人的口味”[3]。鉴于近一个时期“有关小说死亡的议论不绝于耳”,格非认为“小说这种形式也将让位于另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新形式,那就是消息”。“到了今天,读者阅读‘故事’的好奇心随时都可以由电脑的互联网予以满足”。并指出,“小说艺术如果有一天会最终消亡,其根本原因在于中产阶级的崛起。”因为“他们的趣味不允许遭到忽视”,“他们阅读的是‘消息’,发表的是‘言论’,对人对己都无可指教,只是最大限度地发出一片多少有点雷同的嘈杂之声。”这位作家总结说“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小说这种文体只是在经验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比如拉美、非洲)才会有生命力。它同样可以用来分析中国20世纪90年代之后文学发展总体进程中的微妙趋势。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小说曾具有的‘霸主地位’将随着‘大师’这个概念一同消失,成为历史的陈迹。”[4]滕云认为小说已从文学中心位置退居边缘,文化性社会性散论杂谈将取代原虚构性小说位置[5]。陈平原预言21世纪随着网络文学的萌芽,“五四时期所提出的‘爱美’(amateur)的文学理想将成为可能。”他对于这一可能出现的新趋势持乐观其成的态度,因为“古来中国人本来就有将文学作为修养而非‘技能’看法的倾向。倘若有一天衣食基本无忧的国人,能腾出更多的物理时间和心理空间,在文学的创作、欣赏、研究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将是我辈所梦寐以求的”[6]。

      鉴于网络小说精品不多,胡子宏说:“近些夜晚我常常沉湎于网络中,试图享受网上阅读的乐趣。在耗费了几瓶眼药水之后,我的失望如窗外深重的夜幕。”他甚至认为:“网络文学就是某些网虫在某些网站的文学粘上或长或短的帖子,以聊天的语言向人们讲故事或发表见解。”但是“网络文学经不起推敲,它乍出现便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与传统作品相比,它过于追求“快感”和“发泄”,给人“粗制滥造的感觉”[7]。而传统的小说虽然不会像20世纪那么辉煌,但苏童相信叙事文学、虚构类文学仍然有大量读者,如19世纪福楼拜等作家至今仍有读者。他说,文学是符合人性的,人的心理空间很大一部分势必用文学艺术来填充,它对相当一批人产生影响。不用担心小说的地位会受到侵害,它的存在和影响会一直存在下去。[8]陈村认为“小说是虚构的,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这一功能是别的文体替代不了的。小说不会没有,它还会存在下去,还有相当的读者和影响,只是节奏不一样而已,像《追忆似水年华》那样大部头的作品也许很少人读了,十几万字的长度比较受欢迎”[8]。方方说:“人物传记、历史叙述等人文学科的各种著述会和小说平分秋色,但文学作品总会有读者。最近,武汉市有个调查问卷表明,小说读者量仍然排在第一”[8]。南帆认为:虽然散文、诗歌、戏剧、小说及论文之间传统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文化随笔、历史叙述、影、视对于小说的挑战还会加大,但同时指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影视容易表现,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境是影视无法替代的。“我们说小说的影响力下降,并不说明最好的那一批作家也失去了读者。最好的作家肯定是有读者的”[8]。余华指出,“中国的出版物每年有10万种……作家的随笔也没有作家的小说卖得好,读者习惯了看故事,故事比随笔吸引人,……如果说小说读者大幅度下降,那么随笔读者将会下降更快。小说不受专业的限制,在全球始终占最高比例”[8]。韩少功说“小说不大能追得上世俗化的更新换代”,小说不是万能的,但又认为“小说当然不会消失”[9]。早些时候余华还曾说过“读者是非常友好的,他只要喜欢你的一本书,另外的书不喜欢也不会过多抱怨你”。他说“我认识一些书商,也认识新华书店一些人,他们告诉我鲁迅的小说,巴金的《家》和老舍的《骆驼祥子》,每年都要定个十来万……”[10]

      以上所述可看到大体上两种观念对立的倾向,一种倾向是一些学者看到传统小说面临网络小说的出现和其他文体的挑战,面临读者减少的现象,感到小说已经到来的衰落和即将到来的灭亡的危险,因而对小说危机形势估计较严重。另一种是另一些作家学者虽然也承认也感到网络小说的出现和读者减少的现象对传统小说的威胁,但对小说这种危机的形势估计并不感到过于严重,对小说发展的前景并不悲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