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媒体的传播力日渐强大的今天,文学并没有像希利斯·米勒所预言的那样被技术传媒“引向终结”,而是通过改变自身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把生存的空间向“数字化生存”的新边界延伸,微博客文学便是其中之一。 微博客(Micro-blogging)又称微型网志,是新近兴起的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网络应用系统,也是继网络博客之后的一种多媒体迷你型博客。它允许用户通过电脑网页、手机短信、即时讯息(聊天)工具(gtalk、MSN、QQ、skype)等多媒体途径向微博客发布简短的文本(字数限定140字以内)、声音、图像等信息,供所有网民或某一限定群体进行开放式的阅读和评论。世界第一个微博客网站“Twitter”于2006年5月在美国上线。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技术将博客书写和短信传递的个性优势进行嫁接,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更新博客,并即时与他人阅读交流,形成了一种类似个人随身传话筒和记事本的便携方式,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并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国类似的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饭否、叽歪、9911、贫嘴、滔滔、微可、叨叨、相闻、Follow5、随心微博、新浪微博、网易微博等等,目前已发展至几十家,会员以千万计。迅即成为大众媒体的微博客促进了全民写作的蓬勃发展。2009以来,易中天、李银河、张颐武、莫言、李宇春、赵薇、俞敏洪等一批文化名流陆续加盟微博写作,年底,9911微博网举办“首届微博客小说大赛”,还有“白领才女”沈诗棋连载微博小说《80后围城》等文学事件,引发了“微博文学”风潮,有网站呼吁:互联网的发展已进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时代,天下有才之士尽可在140字的方寸之间演绎人间百态,挥洒奇思妙想①。于是,微博客迅速成为时下文学写作的媒体新宠。 微博客的“软文学”质素 首先是亚文学审美——“自媒体”创造、多终端交互地表征现实。 微博客不是为文学而生,却能为文学提供理想的生产和传播平台,尽管这里的“文学”或许只能算是“准审美”的“软文学”——由于字数的限制它被当作“文学零食”,而容量的约束使它只能以文学化的机智实现“小、快、灵”的个性表达。博客太冗长,更新不方便;IM(即时通讯)聊天工具太死板,不自由;厌倦了SNS(社交网站),想体验更贴身更及时的微博客。于是就有了微博客的一句话分享、手机拍照直接上传、用QQ/MSN、手机短信实现信息跟踪这种“自媒体”(We Media)创作、多终端交互的更便捷方式,让普通大众拥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信息”的话语发布与分享权。数字终端的多元化,特别是3G商用、“苹果”等多功能手机的市场拓展,使大众化文学写作完成了从“以机换笔”到“拇指革命”的跨越,网络创作从电脑屏幕的“无纸写作”走进了手机屏幕的“运指如飞”时代。在个人化写作、多终端传输的背后,信息发布不再按照传统互联网“人—机”的模式进行,而按照“人—人”的对话模式;信息交流也不再像手机短信或QQ聊天等媒体“一对一”的模式,而是“一对多”传递,从而形成一个更为交互化、社会化的叙事场域。这种实时性和交互性优势,不仅进一步扩张了人们的交流空间,而且融合了网络博客与手机短信等自媒体的优势,增加了更多的互动与在线(及时)功能。无遮蔽的表达、便捷的传播使微博客更适于抒发性灵而成为文学创作的自媒体平台,是文学表征现实、直面生存的最直接的载体。 与社区网站、BBS等传统的网络媒体相比,微博客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与发表自主权;与已有的博客相比,微博客的文本短小,篇幅碎片化,省去了谋篇布局的繁琐,写作成了回答“我在做什么”的简单事情。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所感用三言两语记录成文,然后迅速发布到微博客上去,内容更新更为频繁。张靓颖通过9911微博客发表了对李湘生女的祝福,而孙红雷在9911上说“我和林志玲这么美的女演员演戏还真是头一次,多少有些紧张”,让许多人有话掺和,走进去跟帖议论一番,其及时性、交互性,自主化等特征,便于写作与交流过程中的灵感闪现和思想碰撞后的火花速燃。微博客让作品发表“一触即发”,任何人只要使用任何一款能和网络链接的自媒体终端,就能实现文学的创作与发表,“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机制使昔日“沉默的大多数”在这里有了发言权。尤其是手机等移动自媒体的普及,“短信创作,微博发表”的模式已经成为写作的新时尚,“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新民间文学”再次回归大众手中。尽管微博客写作大多数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但其中的幽默笑话,生活趣闻,心情留言,生活感悟等,常常介乎于写实与虚构、生活与艺术,文学与亚文学之间,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创作上也体现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因而可称其为“软文学”。如评论家王干所言:“文人的微博,包括一些明星的微博,都自觉不自觉地引进了一些文学的习惯性话语和修辞手段,格言式的,世说新语式的,微型小说式的,谜语解谜式的,歌谣式的,短诗式的,和文学形成某种对立和互补,好像是切割开,但又是关联陪衬。”② 高度个人性——无遮蔽塑造自我镜像,裸露心性,是微博客作为“软文学”另一特征。 作为低门槛“零度空间”的微博客,凸显了个人的主体性地位。博主在这块“自留地”即兴写作,任意挥洒,可以获得高度的自我体验,在对象化镜像世界中认识和表征自我。类似一种公开的私人日记,微博客既有博客的虚拟公开性,也有日记的个人私密性,博主的身份可以是隐藏(匿名)的,也可以是真实的。虚拟空间的公开化与私人化看似矛盾,实际上却给了博主在写作中个人主体身份建构的极大自由。 由于是“私人空间”,作为自我的“把关人”,写什么?怎么写?完全是博主个人的事。在展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心路历程时,可以不用考虑别人的看法和感受,文字表达无所顾忌、随心所欲,真个是“我手写我心”。有人调侃说:“路人甲说看电影被前面那个大脑袋挡住了,路人乙说早晨吃了煎饼和豆浆,路人丙感叹这个月工资还没发,路人丁抱怨被地铁里那个不长眼的人踩了一脚……”③无论是赞美世界多美好,还是哀叹生存真艰难,都可以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写出来作为自己人生留下的印迹。微博客表达的即时和简短,一方面符合人的思维跳跃式的运动规律,让人把握住瞬间的情绪变化和意识流动,使写作更接近原初意识;另一方面,文本的连贯性(按时间顺序排列)和整体性(私人信息库)呈现了写作个体的成长历程。这两方面都为写作者进行原初、本真的自我塑造提供了可能。写作的屏幕好比给自己面前放了一面镜子,镜像中的自我既是实体的投影,又是虚拟的呈现。镜子前如何表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演的真实性,即文本呈现的是否尊重生活和对心灵现实的自我体认。评论家王干对此评价说:写微博是个人的对称的镜像,“每个人希望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个我,而微博的记录功能能够塑造一个镜像式的自我。微博对自我形象的虚拟性塑造,某种程度加深了它的文学含量”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