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艺生活观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小贝,1985年生,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北京 100101;丁国旗,196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学习与探索

内容提要: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文艺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文艺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即文艺创作要走入生活、提炼生活、歌颂生活、创造生活。这四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对文艺与生活关系的完整认识,有其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和体系性,对指导当下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0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9)12-0166-05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是文艺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针对当下文艺创作出现的各种问题、面临的诸多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文艺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谈到“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在笔者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与生活关系的重要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即文艺创作要走入生活、提炼生活、歌颂生活、创造生活。

      一、文艺创作要走入生活

      从文艺的起源来看,无论是“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或是“模仿说”等,都确切地证明了文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这一事实;而诸如音乐、诗歌、绘画、雕刻、电影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也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描绘和呈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或劳动场景。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着艺术最丰富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1]15-16走入生活、贴近人民,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

      走入生活,需要文艺工作者走出创作的独言独语。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打着“纯文学”“为艺术而艺术”“个人化写作”“商业文学”的旗号,封闭在“自我”和“臆想”的象牙塔内,害怕鞋子沾上泥巴,不愿走进生活,看不到时代的剧烈变迁,沉浸在一己悲欢和主观臆想之中,或靠才情、技巧暂且维系艺术生命,或依靠“玄幻”的噱头故弄玄虚,或局限在某一题材的方寸之间,重复写作、絮絮叨叨。这些作品不能表现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不能表现社会翻天覆地的变革,更遑论去书写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新史诗。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些“80后”作家的转瞬即逝就充分证明了文艺与生活之间不可脱离的关系。20世纪末,上海《萌芽》杂志连续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了一批青少年作家,这群作家以“80后”为主要群体,他们凭借比赛备受瞩目,后又借助“网络”这一新兴媒体聚集了人气,在文坛迅速走红。拥有如此优厚的条件,他们本该乘势而为,创造一代文学之传奇,然而这些被寄予厚望的“80后”作家却没有成就他们本该成就的文学辉煌。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拒绝走入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拒绝“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只是一味沉浸在校园、青春、奋斗的“寂寞”“迷茫”“忧伤”“疼痛”之中。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没有生活,不能走进生活,创作之源终究会枯竭。

      走入生活,还需要文艺工作者真实地“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走入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走进人民的内心,与人民群众的感受感情息息相通。当下一些文艺工作者虽然能够走入生活,也能深入基层,然而由于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不近不亲,缺乏与人民群众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只是做到了“身入”,并没有做到“心入”“情入”,因此他们对人民的利益诉求、情感需要把握不到位、不准确,自然也不能很好地在作品中表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其作品也就不能得到人们的欢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几千年来令多少人如临现场,感同身受。然而,后世很多文人在解读这首诗时,多注意到了文中“感商妇之飘流,叹谪居之沦落”(《唐贤小三昧集》)“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唐宋诗醇》)“写同病相怜之意,侧侧动人”(《唐诗别裁》)的意义,却忽略了白居易是先有“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的悲悯情感,才有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身世遭逢之痛。毛泽东同志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决本质问题。”[2]286白居易正是先有了对琵琶女悲剧命运的理解和认识,才产生了对自己迁谪的深切感受,“座中泣下谁最多”的慨叹也才是自然而真切的了。因此,想要深刻地表现事物、传递情感,就必须对人、事、生活有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同情。可以说,走入生活的深度,决定着一部艺术作品取得成就的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1]17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作品,才有成为艺术精品的基础,而独坐屋中,即使“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怕是也不可能写出好作品的。

      二、文艺创作要提炼生活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文艺工作者需要走入生活,与要反映的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做到情意相通,但这并不是说有了生活就可以包打一切。实际上,并不是一切生活现象、一切现实情感都可以进入作品,都能成为文艺表现的对象。走进生活、获得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固然重要,但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切实感人的故事,提炼真正有价值的情感更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3]13这里所强调的就是艺术家要有面对生活、挖掘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有对生活的洞察和思考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