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 2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69(2001)02-0020-09 一、预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丰硕与局限 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是立足于中国近百年的社会历史生活和文艺实际,以西方文化、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传入和影响作为宏大的背景而萌生、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离不开对我国古代文化传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批判继承关系。所谓传统,首先是一种预制,对任何文化传统的选择及承诺都必然是否定与肯定、批判与认同、接受与超越的双重过程,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久远和丰富繁杂的传统相适应,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拥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同时也遗留下了许多亟待现在梳理和消化的遗产,对它们的正面和负面抱清醒态度成为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萌生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历史思维空间——对文学活动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本质问题进行具有理论高度的经验总结。这样,一则很少学科理论成果的移植和运用,文学理论批评不能进入大科学体系;再则,在思、诗、史三者的关系上,由于强调三者自然的和谐、交融和统一,也缺乏新的思想、理论把诗和史在科学理论的层次上加以沟通和熔铸,因而不能从历史和逻辑的结合上写出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著作。这也妨碍了对文学活动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理论概括和反思。第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上述缺陷和局限性是与它本身构成的封闭性和自然化特征分不开的。由于它生长在一种先天缺少异域异质性文化、文艺思想交流冲撞的氛围之内,缺乏在文化、文艺思想冲突中自省自创的外部转换压力和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因而决定了这种文学理论批评自生自长的特点,加以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态的自我封闭性又使这种自生自长更易于积累成一种价值观念的惰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中老传统的更新和旧格局的充实的特点就是这样形成的。例如,从文学观念和文学批评观念的总体看,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重视人与自然统一、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把审美看作促进人的健全合理发展,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这与古希腊一样,是一种看重均衡、和谐、自由的古典形态的美。这种中和之美的价值取向,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价值观念的全过程,延续了漫长的岁月。西方近代以来,特别是自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浪漫哲学、美学以后,以强调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性与社会的不和谐、不均衡、不稳定的崇高的范畴取代了古希腊的和谐自由的美的范畴。但是这种观念的大变革一直未能影响中国。这便使中国文化将中和之美视为最高审美原则的价值取向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较之西方迟了几个世纪。此外,批评的一系列具体概念、范畴乃至类型、方法也大多反复承袭沿用,虽然因为各个时期文艺美学意识的背景不同而存在着形同质异的内涵,其间富于新意的丰富发挥和实质性的渐变、突变均不可忽视,但因为少有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和震动,西方近代意义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新的人文科学的成果尚不能对中国传统文论施加影响,因而不可能有冲决罗网的变革和天翻地覆的更迭之体。在长达2000年的发展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在总体发展上趋向狭隘、保守、泥古、僵化的趋势是无庸讳言的,清末时期,在海禁大开的新形势下,理论批评以道统文、以文载道的复古老调重弹,把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推到了几乎濒临绝境的地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文学理论批评界迎来了西学东渐冲决旧传统罗网的新时代。 二、过渡: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中外交汇、古今杂糅的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的大门是因外来势力叩关,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打开的。然而西学东渐步伐加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生剧变则从甲午战争后维新改良运动才开始。作为近代思想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理论批评也是如此。清中叶以后,学术风气发生了从崇尚玄虚的宋学,到推重实证的汉学,再到提倡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的转变。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之前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资本主义兴起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今文经学进行改造,形成了宣扬变易、要求改革的理论,发出了思想启蒙、文艺启蒙的先声。这一时期,在求新、求变、求用的近代意识指引下,就连泥古的桐城派、宋诗派也欲求新变。但是,真正向传统的道统和文统发起冲击,引出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观念之巨大变化的时期则是在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中西文化汇合空前加剧,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经过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重大变化,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哲学、美学、文艺学说大量引进,才发生了维新变法时期的改良主义文学运动和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派文学运动,从而促使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变革进入到新的阶段。 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总的特点是,在文学观念、理论批评观念和批评的内容、方法上都呈现出过渡性特征。由于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现了资产阶级哲学人文观点和意识形态特征的美学文艺思想大量输入,维护封建道统、文统、义法、诗规的旧的文艺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观念、方法受到强烈冲击,因此,文学批评开始涌现新的观念和模式,这就在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终结之处,开始为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化历程开拓道路。但是,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新旧并存、东西杂糅的特点又十分明显,文学理论批评的新的观点和模式处于尚未定型的初生阶段。具体说来,本时期文学理论批评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开始冲决封建道统、文统文学观念的罗网,屏弃了为封建伦理道德服务的文学批评目的论,并在进化论思想指引下,主逆、求变、尚用,开始建立起新的文学理论批评价值观念。清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学观,其核心是由程朱上溯孔孟的道统和由唐宋八大家上溯秦汉经文的文统。这种以道统文、以文载道的文学观念和批评观念,使文学理论批评充塞着陈腐的纲常名教的内涵,严重地压抑着个性意识的发展,而西方近代文化,从早期龚自珍、魏源等人贯穿于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变法图强观点,再到章太炎等人以反清为主旨的革命派诗文理论,都与新思想、新生活的实际结合着,与国家富强、民族解放的运动结合着。80年代以后,思想界已经突破了以家庭为本位,或围绕家庭本位而展开的家族伦理主义的传统观念,而直接以“国民”的撅念将个体与国家联系起来。这种国民群体意识已不是“家”与“国”重叠的封建总体主义,而是近代民主意识和科学意识的体现。这样,思想理论导向变化了,古代文论绵延了2000年的老传统的更新和旧方式的充实的周而复始的发展格局得到了重大突破,诸如“宗经”、“征圣”雅驯为文的规范,中和的审美原则,“温柔敦厚”的诗教等,都不再为文学家和文论家所完全遵循。而一些新的文论术语、概念、范畴也开始出现,从而使文学理论批评在质的飞跃中开拓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