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超越

——第十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研讨会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由汕头大学和汕头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于2000年11月25-27日在汕头市金海湾大酒店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新西兰、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作家及专家学者150人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①对近20年以来的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与探讨21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景与途径;②探讨、交流潮人与潮人文化、文学的关系,及其海外潮人文学在整个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地位,进行海内外文学交流,进一步繁荣潮汕文学创作,与会代表围绕这两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学术讨论。

      一、学科的总结与反思

      为了方便学者专家的学术讨论,会议主办单位在大会开始之前就出版了本次会议的研究论文集——《期望超越——第十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在大会的学术引言中,饶芃子教授(暨南大学)从华文文学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本次会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学术总结。她认为,与以往的华文文学研究尤其是历届华文文学年会研究成果相比,这次会议的研究成果最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观念更加深化、学术视野更加开阔;(2)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3)地区及个案研究有新的进展。这种总结体现出论者把海外华文文学置于历史发展的坐标上进行整体的学科审视,从而判断华文文学研究发展的现状与趋向。吴奕锜副研究员(汕头大学)提交的学术论文,以历届学术年会及其论文集为主要依据,对近20年来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进行了富有历史感的学术总结,具体考察了这一学科从“台港文学”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确立,从初始的作家作品研究到各种题材/体裁的多向拓展,从传统、单调的研究方法到研究方法研究观念的不断更新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总结的基础上同时还体现出学者们对这门学科的深入的学术反思。首先,更加明确意识到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整体,一些代表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具有跨国别、跨地区的特点,如若有意识的将海外华文文学置于跨文化的视野中,将会获得一种整体的比较感,而这种整体感的核心是其文化内蕴,“海外华文文学的根是中华文化”,应该说,这种整体性不再是以往理解的华文文学的几大版块简单相加,而是指它们所共同具有的某种性向,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结。对于这种整体性,研究者们也同样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二、学科的深化与成熟

      经过近20年的学科积累与学术积淀,近年来产生了数家海外华文文学史的写作。作为这种学科研究的重要成果,这次有数种海外华文文学史提交大会,这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普遍的关注,并就海外华文文学史的写作展开热烈的探讨。无可否认,现有的海外华文文学史的写作有其粗糙之处,但是数家文学史的出现,体现了研究者从整体上把握海外华文文学,试图从整体上草描、勾勒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的历史版图的学术追求。这些学术成果本身正是这门学科走向深化与成熟的重要标志。

      作为一门学科的海外华文文学,其深化与成熟同样体现在区域性文学研究及个案研究之中。具体表现为在区域性的研究中,研究者们采取了整体视野与比较的方法。黄万华教授(山东大学)对美华文学的研究是把它置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与东方文化、东方文学构成一种比照与比较的关系,这样,这种比较就呈现出双重的学术意义,而构成文化与文学的多重参照。赵稀方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是把香港文学置于香港城市文化这一整体历史情境下加以解说的,他认为殖民化、政治化、工业化、商业化等重要情境的香港城市文化决定了香港文学的面目,并且在整个格局上构成对大陆文学发展的一种比较性参照。古远清教授(中南财经大学)在对1998-1999年香港文学研究的述评中,对区域性文学研究进行了述评,这种研究的研究,对于把握区域性文学研究的整体态势与基本脉络,提供了一种富于启示意义的学术视野。

      个案研究是过往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学术操作范式,但近期华文文学研究,尤其是提交本次大会的论文的个案研究,有一种力图把个案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的学术追求,在整体意识下来进行个案研究,或者在个案研究中力求凸显出超越个案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刘登翰研究员在对余光中、施叔青等台湾作家的研究中,把研究对象置于台湾——香港在某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现实变动而形成的某种群体性的文化背景与生存体验之中,来阐释这些台湾作家创作的某些共同的特性;同时,把研究对象置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探讨了他们的创作与母体文化的历史联系;还把它置于当代后殖民文化与后殖民理论的背景下,加以解说。於贤德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的《论〈纽西兰的原住民〉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特色》一文,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切入,关注和描写了原住民的生存状态,对华人族群生存状况进行了比较,这种开拓性探讨,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

      三、学科的新趋向与新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