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发展的调整和自调整 文化的“危机”,其实早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一方面,是文化人圈子的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大众圈子的文化自由又已经丧失殆尽。这样浪费和贫瘠共存的态势,已经导致文化、文学和艺术的衰退和变质。早在本世纪50年代,法国学者罗贝尔·埃斯卡皮便在《文学社会学》中说过,“某些人企望使‘高雅的’文学恢复健康,某些人则想创立一种真正的大众文学;他们做出的种种努力,目的在于打破隔在‘文人’圈子和大众圈子之间的种种障碍”。[(13)] 打破障碍,重建平衡,是共同的呼声,也是文化迁变的趋向,这是没有疑问的。不过,如何打破,而且是怎样的障碍,需要重建的又是何种新的平衡,这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于90年代中国的文化滑坡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有人归咎于“知识分子的危机”。的确,我们面对的是变异、分化和重组的文化格局,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知识分子群体同样也处于转变和重组的过程中。 换言之,无论是文化本体或文化主体,在这样大变革的历史转型期中,同样都面临着调整和自调整的急切问题。 国家级的乐团没钱买乐器,老资格的纯文学刊物惨淡经营,学术著作出书艰难……诸如此类的报道一再验证着高雅文化的重重窘境。这,当然是因为经费拮据,但另一个不甚为人重视的原因,是它们的“市场”确实已大大萎缩。我们甚至可以本不属“高雅文化”的电影为例证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而今,电影观众每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递减,《大众电影》杂志的发行量已从原来的960万份订数跌至仅剩零头,十余年前观众选电影“百花奖”,收到选票500万张,1994年的“百花奖”回收选票只有2万张。至于一些原来深受人喜爱的剧种,大多观众锐减,入不敷出。“保护京剧”,“救救粤剧”之类的呼声不绝于耳。 一些见诸报刊的文章把原因推到观众身上,抱怨现今的观众水准下降,欣赏力低,“振兴”这些艺术样式的出路在于“争取观众”。另一方面,我们上面所给出的示意图中,已证实了高雅的,文化含量高的文化艺术样式便存在受众相对缩减的规律。这样,观众的数目少,能不能反过来证明这些艺术样式的“高雅”?本文所阐述的规律,能不能成为支撑“出路在于争取观众”的理由呢? 答案是否定的,曲高固然和寡,但不能反过来说“和寡”的必定“曲高”。事实上,任何文化艺术样式都有兴衰起落的问题。发轫于19世纪末的电影,其实“辈份”不高。被称为“国剧”的京剧,其历史也是二百年。粤剧与之相比,大抵只是年长几十岁。而广东音乐,更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崭露头角。它们都有过引以为荣的辉煌,不过,其高潮应当说已经过去了。我们当然不便断言它们要像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那些艺术样式一样即将遭到淘汰,但是,可以肯定,它们将来即使“振兴”,也会是一副新面孔。 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没有恒常不移的社会,便不会有“常青”的艺术样式。应当说,“推陈出新”是普适性原则,它体现了文化本体的内在逻辑规范,体现了它的自律需要,更体现了文化艺术本体与社会受众,与审美需求的相关原则。 斯宾格勒曾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写道:“一种文化的青春时期事实上就是一种新的城市类型和市民精神的青春时期”。 这里强调的仍是文化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心理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无可置疑地一定会相应地促使文化形态和文化观念的调整和自调整。 文化问题的复杂性,还可举一个简单的事例来说明。“追星族”问题至今仍是热点话题,港台歌星,“四大天王”之类一茬一茬地火红火爆,在传播媒介多次公布的“流行榜”、“心中的偶象”排名表中,港台歌星常常十占其七、八。“追星热”令许多有识见的人忧心忡忡,流行歌曲中情歌大泛滥,格调平庸,语法不通,扭怩作态,红歌星中五音不全者颇不乏人。有人把原因归诸听众教育程度不高,审美趣味低下。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因素,而且不是主要因素——正象一些敏锐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流行歌曲体现的不是一种审美水准,港台歌星代表的也不是一种音乐造诣,它所表征的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透过滚热火爆的流行曲和听众行为心理强烈倾慕的偶象,折射出的是流行当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指向。因此,这些歌曲的“流行”只是一层表象,重要的问题决不是纠缠不清的流行歌曲本身。 港台流行文化成为大陆仿效的对象曾经延续了很多年。那末,这种大众圈子的文化根基是什么呢?与深圳一水之隔的香港,实际上本是整体教育水准不算高的地区。本世纪70年代香港才普及了小学教育,香港大学原是50年代之前唯一的大学。虽然到80年代已先后创办了7所大学,但现今香港居民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仍占了相当比例。香港是高度商业化社会,从事学术文化,尤其人文科学研究的人不多。正是由于这样的滞后特点,香港曾被称为“文化沙漠”。根据香港官方文献资料,1991年香港送检的1337部影片,二、三级片为1064部,达80%。有人统计过1993年5月某一天香港83家影剧院所放映的18部电影,二、三级片为14部,也为80%。另一方面,香港迄今有69份报纸,期刊近600种,政府及不少团体也努力支持高级文化的发展。这些情况,说明香港雅俗文化的反差十分明显。香港的官方文献称“香港的艺术发展仍处于初期”,即便到今年回归中国,仍应属客观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