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 者:
王嵘 

作者简介:
王嵘 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呼和浩特 010010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开发利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是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差距的关键。本文从动态的角度,即从开发利用的角度,对教育资源进行结构分类研究,把教育资源分为四类:原生教育资源、延生教育资源、再生教育资源、创生教育资源。对教育资源重新认识和分析的目的,在于理清开发利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思路。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资源是保证教育正常运行的条件。开发利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是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差距的关键。教育资源作为有机整体,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但是,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必须有一定的途径,因此有必要对教育资源进行结构分类研究。本文从动态的角度,即从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如下分类:原生教育资源、延生教育资源、再生教育资源、创生教育资源。正如把教育资源分为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一样,以上的四分法,彼此并不绝对排斥,而是相互渗透和交叉,但是它们却具有明确的相对独立性。

      一、原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育资源是用来发展教育事业的社会资源,是社会总资源的一部分。因此,研究教育资源在社会总资源中应该、可能和现实占有的份额,是教育经济学的任务。从应该到可能再到现实,这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逻辑顺序。教育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只有经过开发,才能变为现实的教育资源;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变为有效或高效的教育资源。由此,必然产生概括这一基本思想的概念——原生教育资源。

      原生资源是指原本存在,但要经过开发才能生成的资源。教育资源具有客观性,也具有动态性。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教育资源总有一定限度,但这个限度又有很大伸缩性。在限度之内的是现存资源;经过开发变为现实的是现有资源。教育资源从现存到现有,从客观存在到客观具有,要有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教育资源与教育条件有联系也有区别。教育资源指现存,它具有可能的特点;教育条件指现有,它具有现实的特点。教育资源是可能的教育条件,教育条件是现实的教育资源。所谓原生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将现存资源变为现有资源的过程,或者说是把教育资源变为教育条件的过程。

      因此,研究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首要问题是如何认识教育资源的“客观存在”(或“原本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研究如何生成,即开发利用。

      一是观念创新,扩大认识教育资源的视野。现在,对教育资源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即教育经济学的视角。但是,当我们面对这种传统的对教育资源理解上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贫乏的现实,必然萌生寻找教育资源“新大陆”的强烈愿望。

      教育资源的概念有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解释。其一,称作教育条件。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资源,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注:《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6卷第250页。)。我们可以称之为“三要素说”。其二,也称作教育条件。“①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②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的信息资料。”(注:《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卷第24页。)我们可以称之为“四要素说”。其三,“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基础上,再加上信息资源、时间资源,共五种资源,这是广义的民族教育资源概念。”(注:王锡宏、王文长主编:《民族教育经济学》,知识出版社,第62页。)我们可以称之为“五要素说”。这三种有区别的理解、解释,代表着近年来,对教育资源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力、财力、物力是最基本的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物质基础。但是,除此之外,教育资源中还有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三种解释,都突破了物质性教育资源的局限性,提出了经验、信息和时间资源,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无疑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辟了新的领域。但是由于观察问题都局限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没有将视野拓宽,致使对教育资源的认识、理解、解释没有更前进一步。

      前面提到三种有代表性的对教育资源的解释,都是一种教育经济学的视角。但是,作为社会有机体组成部分的教育,其存在、运行、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及其综合,才能构成充要条件。因此,对教育资源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视角的分析,是对教育实践过程本质特征的一种认识和反映。

      据此,将教育资源定义为:具有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教育实践进行的各种条件。它包括人、财、物等物质因素,以及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条件。教育资源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行。

      这种对教育资源概念的重新界定,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如果把人力、财力、物力当作唯一的教育资源,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与发达地区比较就是绝对的劣势;但如果讲到其他方面,那就各有千秋了。比如,政策性教育资源,由于贫困地区没有像沿海开放区那样,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因此,在政策性教育资源方面,就有很大的可开发和利用的余地。再比如,文化教育资源,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蕴藏,其历史、特点、丰度等,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成正比。从教育的角度讲,各种文化都是可利用的资源。还比如,生态教育资源,很可能相对恶劣、艰苦的环境,对培养人的意志、精神、品质更为有益。“梅花香自苦寒来”,环境条件好坏,并不与教育效果成正比,在许多情况下,还成反比。

      对教育资源概念的重新界定,扩大了认识教育资源的视野,因此,也就开辟了贫困地区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新天地。

      二是机制创新,挖掘教育资源潜力。人力、物力、财力,是教育资源的物质基础,是教育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因此,争取人财物的最大投入,是贫困地区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目前,贫困地区教育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相当严重;二是中小学危房大量存在;三是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机制创新,加大主渠道财政投入的力度,并且挖掘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潜力。

      要强化依法治教的意识,增强教育投入的政策约束力。在西部大开发中,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要实现“三个增长”和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关键是要提高依法治教的自觉性与严肃性,克服各级财政预算和执行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把“三个增长”的原则体现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强化刚性,硬化预算约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