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02(2001)02-0025-04 实施素质教育,应认真思考和解决教师对学生教育影响和作用的边界问题。虽然我们主张教育应是深入学生心灵的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无边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往的“应试教育”和中国的传统教育,都存在着不恰当地扩大教师作用边界的现象。虽然人们在理论上承认,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以人作用于物的方式,不加限制地任意深入本应属于学生个人学习和发展的时间与空间,造成对学生不应有的外力强制和时空挤压。人们常批评以往的教育,不利于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人才,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作用的“半径”过长,“侵占”了学生个人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勘定教师作用的边界,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一、素质教育应勘定教师作用的物理边界 教育活动总是在一个特定的物理时空中进行的,如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特定的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两个主要因素,他们的行为活动必然具有相应的物理上的时间和空间规定。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活动就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量度,而学生学习活动也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量度。应当指出,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是相互规定和制约的,各自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由对方限定的。不过,由于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师生关系的主导者,所以教师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在理论上,学生应对教师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所规定和限定,但是在现实上,这也往往以教师的主观意识和意志为转移。 毋庸置疑,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曾经大量存在教师以自己的教育优势地位挤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现象。近年来,党和政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重建学校教育秩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以扩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说明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挤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也是非常普遍的。对比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我国中小学生自由和自主的学习生活太少了,孩子们几乎完全生活在受人支配和控制的时间和空间里。虽然古今中外人们对于青少年儿童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并没有统一的看法和做法,但是对于青少年儿童需要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却是有经验基础和科学依据的共识。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说“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作用的物理边界不合理地超限了。如果不能合理界定教师作用的物理边界,就谈不上真正的素质教育,也谈不上学生的健康成长。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合理地界定教师的影响与作用,科学地勘定教师作用的物理边界。当然,这里的物理边界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育活动实际占用的时间和空间。既然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那么合理地勘定教师作用的边界,明确地规定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十分必要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是师生关系及教育过程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还不能自主而科学地规定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更迫切地要求教师合理勘定自己的活动范围和行为边界,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当然,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活动的自主性也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在根本上还要受到教育体制、学校规章、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制度因素的规定和制约,实际上教师作用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教育制度的产物。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重视从教育制度层面上,合理地规范教师的行为,勘定教师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切实的保障。 二、素质教育应勘定教师作用的心理边界 教育活动不仅表现为一种物理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表现为特有的心理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说,教育活动不仅表现为一种有形的、可以进行物理量度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表现为一种无形的、内在于师生心理感受和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如果说课堂教学的教室及布局,以及45分钟的教学时间等是一种物理的时间和空间,那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互动及其双方的心理感受和体验,特别是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状态等,则是一种心理的时间和空间。当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低或采取一种专制型的管理模式,那么这样的教师必然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理的扩大他(她)的心理活动边界,占居比较多的教育心理上的时间和空间。与此同时,学生必然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压抑、烦恼等等,造成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缩小。相反,如果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高或采取一种民主型的管理模式,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创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比较大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应当说,教育心理上的时间和空间与物理上的时间和空间,虽然有联系但是又有重要的区别。 对于我们教育生活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以及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传统,应当说教师作用的“心理半径”太长了,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在心理上的时间和空间。必须承认,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专制型的教育管理,沉重的课业负担等等,都使学生处于无为、无趣、无益的状态。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能给学生以任何的心理压力,不能对学生提出任何的教育要求,而是教师的这些教育要求及施加的心理压力,必须是学生需要的、能够理解的,并最终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问题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人们往往不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以成人的目的、计划和要求强迫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身在其中很难处于自觉、自由的状态,很难有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应当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作用的“心理半径”不合理地延长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这是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