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1)03-0051-05 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处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和全球合作的年代,中国需要培养大批开拓型和进取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施创新教育。 一 创新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而产生,并逐步明确、逐步形成的。五六十年代以后,世界进入到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知识在现代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与此同时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50年代的美国、日本等国先后建立了创造性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里也开设了创造性教育相应课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教育体制内部有了较大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克服“脱离实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为创造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创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富有魅力的主题之一。在现代社会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前提,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准的标志。因此,完整的理解创新教育对于我国现代教育以及未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何为创新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教育,是能够揭示、展现和强化人类的最高本质即创造性的理想化教育。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考察,教育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这一层次的教育属于继承性教育;第二层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这一层次的教育属于发展型教育;第三层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因为只有探索才能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只有创造才能为世界带来新的幸福,这一层次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我国创新教育战略的提出及实施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无,创新教育战略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其次,创新教育战略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教育的多元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本”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资本,通过“人”这个载体和中介,知识和科技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始终是知识社会的第一资源,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说明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通过自身的职能,不仅可以造就大量创新型知识人才,而且可以赋予这些人才以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的先进而高尚的素质、机能与品格,赋予这些人才以正确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这些人才成为新时代与新科技的体现。再次,创新教育战略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认真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强调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那么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呢?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造型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创造型人才。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说,创新教育是最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因为创新教育所培养的素质不是一般的素质,而是创造素质。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创新教育,即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教育,也是当前正在全面实行的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 二 我国道德教育在创新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创新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精神与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在古代,知识与道德,智慧与道德是分不开的,它们有机结合而构成人类的生活和教育,并借以提升和丰富人的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德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古代哲学大师那里曾被反复、深刻的揭示和强调过。亚里斯多德曾深刻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美德的事业”;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由此可见,教育集中到一点就是造就美德。而且古代的“德”是内在于生命的,知德一体的人才称为上“智慧”的人。我国教育有着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在封建社会,诸学纷争,社会巨变,但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这一传统可谓“根深蒂固”,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古代的哲学家们普遍认为,人的认识、情感反应、行为习惯都要有一种定向,导向美德的方向。教育的方向就是导向德,因为育德是教育的灵魂。然而,社会发展到近代,知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开始出现异化,使知德分离、智德分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界进入到新技术革命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个国家都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注重教育创新已是整个世界的共识。但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却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走入了道德的低谷。这种情形反映了当代道德教育所存在的深层缺陷。当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历史作审视时就可以明晰地看到这样的一条基本线索,任何社会,如果把道德教育从教育中分离出来的时候,道德教育必然丧失其现实效能,而教育也随之丧失其内在的根本目的。 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功能之一就是教人通过掌握道德原则和标准学会如何规范自己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来看,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打好做人的基础,不仅是青少年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年报199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在讨论和分析研究21世纪人类面临哪些挑战时,被列入第一位的是道德、伦理、价值观,并提出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学会关心”。现代社会是一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的综合竞争,高度发展的科技不断转化为生产力,使经济跃上新台阶,但未必能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在西方国家,青少年吸毒、抢劫、追求个人享乐,缺乏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等是普遍存在的。针对于此,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复兴,其核心问题是在迅速变化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为合格的公民。英国提出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信、富有责任感、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法国提出加强历史教育和公民教育;新加坡提出加强儒家传统教育等等。由此可见,加强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战略。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提出了创新教育的战略,而且把道德教育纳入了创新教育体系。因此,道德教育应从创新教育战略的高度寻求改革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