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小虎 南京大学 社会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应包括三个层次,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是一个教育原则;它是教育实践中的一项教育活动。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看,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态度;作为一种原则,它不仅仅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渗透到学校的管理、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作为一种活动,它不仅强调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强调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全社会建立统一的运作机制。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064(2001)02-0011-04

      自知识经济的概念、思想引入我国以来,基于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各学科从各自的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几乎一致的结论——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与发展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有关创新、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创新课程的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策略的讨论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笔者认为,理论探讨尽管有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但首先宜从事物的本质入手理清概念,在此基础上建构命题,形成理论陈述,最后将正确的观念具体化、操作化。通过对创新、创新教育本质的考察,笔者认为,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应包括三个层次:首先,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次,它是一个教育原则;再次,它是教育实践中的一项教育活动。

      一、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教育

      要准确把握创新思想的内涵,首先应了解创新概念的涵义。

      美国社会学家阿力克斯·英克尔斯认为,了解概念的本质可以有三条主要途径:历史的途径、经验主义的途径和分析的途径[1]。

      1.历史的途径,即创始人说了些什么。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其核心概念是“创新”、“新组合”、“发展”、“企业家”。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上述概念进行了考察,他认为静态的经济生产过程不存在变动,没有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总支出,不产生利润,生产过程只是简单的循环往返,周而复始。这个过程没有创新,自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所以,只有在动态的生产过程中企业才有发展,也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2]。同时,他认为“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它不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3]。发展就是执行这种“新组合”,具体包括下列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方法;(3)控制原材料的新的供应来源;(4)开辟新市场;(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4]。很明显,熊彼得认为“新组合”的实现只是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生产手段的供应做不同的使用。

      在探讨了上述概念之后,熊彼得将视线集中于“企业家”身上。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家”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灵魂”,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家与管理者的区别在于企业家的职能在于创新和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熊彼得具体描绘了企业家所具有的特征[5]:(1)创新精神,即“存在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2)创新意志,即“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求得成功不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3)创新的欢乐,即“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办成的欢乐”。显然,在熊彼得这里,创新指事物内部结构的革新,创新过程是指通过外部的作用促使内部要素发生新的组合。作为创新人才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志,能够体验到创新的欢乐。

      2.经验主义的途径,即当代人在做些什么。当代人讨论创新大致有四个方面:(1)着眼于思想的启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江泽民主席在不同的场合数次发表了对创新作用的论述,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创新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7]”。(2)着眼于知识经济的视角。戴布拉·艾米顿将创新的概念定义为“为了企业的卓越,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创造、发展、交流和应用新的想法,使之转化为市场适销的商品与服务的活动”。其出发点是,创新是一个价值系统,其核心是把思想推向市场,其过程即把理论推向实践。“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新思想的应用可能是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新想法的数量,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想法的实现[8]。”(3)着眼于环境的视角。罗马俱乐部着眼于应付环境的危机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于1979年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9],报告中提出消除这种差距的方案在于:推进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既从目前立足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能力的维持性学习转向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和创新性学习。(4)着眼于创新方法与创新体系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5日至9日在巴黎总部举行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提出了新的创新教育方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它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一,高等教育要以与社区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重新审视和安排高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授课方式;第二,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使学生能够以批判精神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第三,重新设置课程,立足学生获得技能、才干和交往的能力;第四,采用新教材,不仅应能增强记忆力,还能增强理解力、实际工作技能和创造力[10]。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现今人们并未形成关于创新或创新教育的统一认识,有关创新的观点的讨论还处在描述性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