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教育学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提纲)

——与中外哲学的对话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长纯(1942- )男,辽宁盖县人,首都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加强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是比较教育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以中外哲学为视界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教育的发展潜力与老子“见几而作”的哲学思想、重新认识与理解“比较”与墨家“俱异同于一”的哲学思想、主流与非教育思想研究和许衡的辩证观、比较学习和孔子的“学论”、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的现实转向与儒家“事人”“力行”的思想等五个方面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该文强调以“和而不同”的原则建设中国的比较教育理论。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1)02-0021-07

      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是一个不仅涉及到中国比较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与丰富并推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教育学科提升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开掘与吸纳中外哲学的丰富营养是其中一项基础性工作。

      本文所涉及的中国哲学是指中国的传统哲学。把中国传统哲学与国外不同时代,特别是当代哲学放在一起,不令存在着民族差异,也有着时代的差异。但是,哲学与文化的历史局限性不是绝对的,历史的超越性使古代哲学的智慧通过挖掘理解、因革创新具有了现代意义。中国的传统哲学源于古代,但不仅仅属于古代,它经过演化已成为一种中国的现实的观念存在,成为一种活生生的、影响于现代化建设的、极具现实性的传统哲学。它是现实哲学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国传统哲学与外国当代哲学就具有了时代的共通性,就具有了对话与交流的可能。

      本文拟以中外哲学为视界,从其中几个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提纲性的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教育的发展潜力与老子“见几而作”的哲学思想

      当代世界正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全球化这个术语最初出现在经济学界和国际金融界。这是因为全球化首先是用来描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运作和经济发展的态势。这种全球化使所有国家都进入了一个市场机制的巨系统的运行之中。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发强劲。这种趋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拉近了各国间的距离,密切了他们之间的联系。这种全球化为文化的传播、交流、借鉴提供了宏观的条件。同时全球化的过程亦使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西方主体性之外的“他者”(the other)彰显出来。“他者”主要是指西方文化之外的文化存在。“他者”这一概念就是西方学术界主流话语中提出的。这种思想要求在全球化进程中要尊重“他者”,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加强各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了解与沟通。这样,全球化就从以上两个不同方面为各国教育文化的交流、理解和多元教育文化的创造提供了空前有利的环境,为在这种交流中推进教育实践的创新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与之并行的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又使得各国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使得不同文化在抵制西方文化中心、美国文化中心中保持与提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国际事物中的地位显露出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现在出现的一个新词globalization,意思就是全球化下的本土化,这个词的出现就反映了上面谈的这种趋势,也反映出所谓后全球化主义的思想。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其作用受到普遍的重视。如何传承与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已成为教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当然,这种对民族文化的体认与重视决不是搞我族中心主义,而是在开放、吸纳外来文化有益成份的同时保持并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教育文化在不断变换的国际政治格局中相互展现、交流、沟通、借鉴、理解,经过创新而形成各自新的特色。现在,人们已能够感受到开始出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已经给比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宝贵的历史机遇。“由于巨大的民族障碍进一步地让位于更大范围的联合,所以教育的比较与国际研究的潜在优势将迅速增长”。[1]比较教育在这一时代将展现出新的重要特征。这就是在知识社会中比较教育不仅具有前沿性,不仅在现代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的政策、教育思想的传播、教育经验的交流中继续发挥前沿性作用,而且比较教育将成为一个基础性的交叉学科,一个基本的教育研究领域。基础性与基本性将成为未来比较教育的重要特征。

      但上述这些都还只是一种征兆、一种信息、一种可能。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从老子的哲学智慧中受到启发。《老子》第36章讲“天下之大作于细”,揭示了天下大事起于细微的道理,要求人们重视些微变化,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老子又言:“见微知著,为大于细。”《易·系辞下》言:“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也正体现了老子的上述重要思想。他主张通过对刚刚发生的趋势进行研究,以把握住事物未来的变化。见几而作,体察并研究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教育发展新的可能(领域的拓展、方法的重建)、新的特征(基础性、基本性),是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比较教育理论现状无法能动地回应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的需要。西方比较教育界已经提出:“比较教育正在失去它的理论内核,比较教育领域不是很优越的。如果我们理论内核扩大了,就会有更多人倾听。”[2]并且号召为加强比较教育的理性力量而努力。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老一辈比较教育学者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奋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知识,并做了可喜的理论的新探索。这一切都为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应当是世界范围内加强比较教育的理论再建的一个重要动力,是打破西方中心的比较教育理论现状,与西方学者一起推进比较教育理论的重新建设的共同努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重新认识与理解“比较”与墨家“俱异同于一”的哲学思想

      重新认识与理解比较教育中的“比较”,超越学科认同的危机,积极开展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教育对话与交流,是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