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04)03-0008-04 英国工党自萌芽之日起,就十分注意工人阶级劳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把提高工人阶级的福利和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4年第一届工党政府上台后就推行了一些改革,如制定了增加国家对工人住宅建筑的计划,改善失业保险制度,降低茶、糖和其他一些食品的消费税等。在教育方面,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工党政府提出了“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目标,并把它视为工党教育政策的基础。 一、“人人受中等教育”目标的提出 1918年《费舍法案》颁布后,英国中等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中等教育设施仍然严重不足。在1920年,甚至只有5%至9%的初等学校毕业生进入中等学校,而且大部分在15岁以前就离校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流失率高,只有2%的男女学生接受了足以使他们升入大学的中等教育。为此,教育史家康纳尔评论道:“这个民族正在使自己失去可以在将来成为工商业发展基石的人才来源;它不适当地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它把网撒得太小,无法发现和培养最有才能的人来为社会服务;结果只从一小部分中来培养领导人物。因此,这个民族正在走向失败。”[1]当时的工党教育委员会主席托尼(Tawney)也指出,在缺乏青少年教育的情况下,这个民族将变得后继无人。 而另一方面,英国公众对中等教育的要求却相当强烈。中学数量的增加要求所有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中学文化水平、免费学额制度的建立以及战争期间许多工人家庭收入的增长,这些因素使人们对中等教育的观念更为明确,要求扩大教育设施的呼声越来越高。托尼写道:“就英国工人来说,他们的决定已经作出。他们要求的不是中心学校,不是部分时间制继续学校,……他们要求的是一切正常儿童接受至16岁的全日制中等教育。”[2]而在当时除富人子弟外,中等教育仍被人们视为智力超常或幸运儿童的一项“特权”,而且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仍是单独设立的两大系统,两者之间缺乏适当的衔接关系。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中等教育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1922年托尼发表了《人人受中等教育》一文,文章指出,工党政府的教育政策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制度:“它将使我们忘记贫富与地位的限制,不使教育成为某一阶级的教育,而是属于每个人本身的教育。”[3]“工党确信,应该立即建立的适合民主社会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成为一个连续过程的两个阶段;中等教育是青少年教育,初等教育是其预备阶段的教育……所有正常儿童都能在11岁后从初等或预备学校转入各种类型的中学”[4]。他同时指出,教育必须反映不同地区的社会传统、道德环境以及经济状况,因此,每个地区的中等教育制度应该拥有多种类型的学校。托尼还重新阐释了国民教育的涵义。他认为,中等教育应该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其理由是:首先,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去帮助每个人的发展是人道的、恰当的事;其次,对一切可能成为人才者加以培养是符合民族利益的;第三,在社会中普遍渗透的高水平的理解力是进行合作的条件,没有这种合作就不可能有文明;第四,中等教育逐渐被认为是战后民主国家的起码要求。托尼的思想在《哈多报告》中得到了体现。 二、《哈多报告》与中等教育概念的扩展 1924年首届工党政府任命了一个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调查全日制初等后教育的适当形式问题并提出报告。该委员会的主席是哈多(Hadow)爵士,其成员包括托尼博士和巴克(Borker)博士。该委员会受命调查的范围是除中学以外适合15岁前全日制在校儿童的组织、目的和学习课程,同时一方面要注意普通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在工业、商业和农业方面可能从事的职业。调查的对象是除在文法中学之外的其他学校就读到15岁的儿童。1926年咨询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在英国教育史上一般称为《哈多报告》(Hadow Report)。 《哈多报告》的主要建议是:将最早离校年龄(Leaving age)提高到15岁,为所有儿童设置与6年初等教育衔接的中等教育,把中等教育的概念从传授学术课程的文法中学扩大到具有实科倾向的“现代中学”。作为第一届工党政府执政时的产物,该报告描绘了一幅可使所有人都受到中等教育的蓝图。针对工人阶级子女的教育问题,《哈多报告》提出了改革中等教育的具体方案: 1.学校教育应该在11岁时划出明确界线。11岁前的教育称为初等教育,11岁后的教育称为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应相互衔接。 2.中等学校的类型应采取多种形式。除原来的文法中学之外,还应包括现代中学、公立初等学校中的高级班和初级技术学校。现代中学的课程具有广泛的实科性质,而且将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放在手工劳动和与之类似的科目上。 3.现代中学和初等学校高级班的地位应与文法中学相同。教师资格以及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比例标准应与文法中学相似,但实科性科目的教师要多一些,教学条件和校舍设备不应次于文法中学。儿童11岁后在现代中学和高级班受到的教育属于“中等教育”范畴,它并非低人一等。 4.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11岁是一个关键年龄。受完初等教育的儿童应通过一次选择性考试,按他们的能力和兴趣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报告还建议将毕业年龄延长到15岁,这样可使每个儿童至少接受4年的中等教育。 《哈多报告》是教育咨询委员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的最重要的报告,英国著名教育家邓特称它是“英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5]。托尼则称它是“一份非同凡响的文件”[6]。如果说1902年的《巴尔福法案》使中等教育成为英国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哈多报告》则极大地扩展了中等教育的概念。在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下,哈多报告为确立中等学校的三种组织形式铺平了道路,20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按照哈多报告的原则改组中等学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大约2/3的初等学校已经过改组。更为重要的是,哈多报告不仅为中央教育委员会所接受,而且得到了许多地方教育当局的支持。一些地方教育当局纷纷设立高级学校或高级班,为教育重组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