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40 一、要把教育生产放到社会生产大系统来考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社会生产的命题,并对“物质生活的生产”、“生命的生产”和“意识的生产”作了论述。广义的生产,应当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在这创造活动和过程中所蕴含的内容,就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人自身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这三种生产,构成了一个高度有序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有机体就是在这三种生产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中发展的。作为全面的社会生产力,应包括物质生产的生产力、精神生产的生产力和人自身生产的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一个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包括了三种生产及其生产力。其一,物质生产及其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说:“一旦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页,人民出版社。)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需要世代生存下去,就必须反复地不断地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在生产中,人们一方面要同自然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类协调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的物质力量,即物质生产力。物质生产的生产力,即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改造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力量。其二,精神生产及其生产力。社会意识和社会精神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精神生产,即社会意识的生产,它是由一定的人通过大脑的创造思维,进行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精神产品的生产。精神产品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精神生产力是人们运用思维器官对精神生产资料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制造的能力。不同品质和水平的思维能力同精神生产资料结合,产生不同的精神生产力。其三,人自身生产及其生产力。人类自身的生产,亦即“种的蕃衍”,也就是人类通过两性的结合进行子女的生产及后代的繁衍。其生产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有人口的生命生产。人类为了延续生命必须获得生活资料,通过消费转化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另一方面,是新一代人口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力,即是社会机体中的人生产“自己生命”的生产力和生产“他人生命”的生产能力。人自身生产的特点是:第一,是在一定的婚姻、家庭的社会形态下进行的;第二,生产周期比较长;第三,是渐进过程,有惯性。 在现实社会全面生产中,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这三种生产构成了一个社会生产的大系统。三种生产力——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自身生产力之间相互渗透,并形成了环链状的紧密型的联系。物质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居于基础地位;精神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食粮”,它是物质生产的先导,也是提高人自身生产质量的保证;人自身生产力是其它两种生产力的根本条件和基本前提。探索三种生产力的内在规律和相互作用机制,实现三种生产的协调发展,是生产力经济学所需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中,人们愈来愈重视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社会生产大系统,就不能不研究教育生产以及教育生产力。研究和探求教育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将教育生产放到社会生产的大系统中来进行考察。只有把握了教育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才能有效地激活教育生产力主体的活力,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好。 教育是否属于生产力范畴,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在1999年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教育是一种产业,它是“一种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既然教育是作为知识产业而存在于社会的,那么其就必然存在生产和生产力的问题。这是因为,其一,尽管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又有生产力的属性,但教育有生产力的属性是勿庸置疑的。其二,教育生产力属人类自身生产力的一部分,它对原有人口“生命生产”的体力和智力的提高,以及“他人生命”生产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教育成为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主要是它作为媒介性和渗透性要素,一是把自己的作用渗透到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各要素中;二是发挥着把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变为物质生产力的媒介性作用。因此,人类自身生产存在着生产力问题,教育生产同样存在生产力问题。当然,这种教育生产力属于社会生产力的范畴。 教育生产产生的产品是“人”。教育生产的产品,更确切一点说,是人的智力、体力、能力和德行。人自身生产力,一是包括社会有机体中具有一定年龄的规定的人;二是包括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消费资料和精神消费资料。教育生产力作为人自身生产方式中的一个层面,其生产“人”的过程中,同样体现了生产力的两个要素。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了“共性”。教育生产力是同样存在着“二要素”或“三要素”;以及在此基础上拓展形成的教育生产力体系。教育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一般说来,应包括教育劳动者、教育劳动资料和教育劳动对象。教育生产力在教育生产这个领域里,它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即教育生产力系统。在教育生产力系统里,同样有它的要素及其结构、层次、关联、结合等。教育生产力系统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有两类,即实体性要素和主体性要素。实体性要素,即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者是教育生产力系统中简单的、普遍的和基本的要素。就教育生产而言,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主体性要素,即是教育生产力实体性要素中“人”的要素。教育劳动者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特殊能动作用的实体,而且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作用的要素,应该把它抽取出来作为教育生产力系统的主体要素来对待。尽管没有“人”的要素之外的其它实体要素,是不可能形成现实的教育生产力的,但是,它们如果没有被活劳动所运用,其仍然是“一堆死的东西”;只有活劳动抓住了它们,它们方能“由死而复生”。由此可见,研究激活教育生产力的主体活力,就一定要把教育生产放到社会生产大系统中来研究,这是一。还有一点,就是一定要重视对教育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性要素和主体性要素的研究,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