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1)06-0104-06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功能中的过程。”[1]自二战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信息化推动下,已成为各国政府制订政策和高教发展的重要战略,亦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劲趋势,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而且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国家封闭办学的模式。本文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人员的国际流动这一要素为视点,分析美、英、法、德、澳、日等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新发展及其重要举措,以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所启迪。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员国际流动的基本走向 高等教育国际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其中人员的国际流动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基本形式之一而倍受瞩目。人员的国际流动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90年代后的发展更是惊人,特别表现在:积极吸纳外国留学生、推进访问学者互访,鼓励本国学生到海外学习,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网络大学等方面。 二战后美国大学最早出现国际教育热潮,其中教育人员的国际流动为重要的亮点,受到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美国亦成为世界上接收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海外留学生市场份额长期占全球的35%-40%。近10年来,由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竞争,比例虽有所下降(约30%),但仍保持上升势头,从如下几组留美人员数字可见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1991年40.753万人,1992年41.9585万人,1995年45.7984万人,1998年48.2万人。赴美学生一直以亚洲国家为主,占50%以上,其中以日本、中国留学生比例最大,其次是欧洲,其他地区留美规模较小[2]。 英国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国际化,作为推行殖民统治的重要支柱,尤其注重招收来自英联邦国家的学生,其市场份额远超出其高等教育相应规模,成为高教发展的重要支柱。如1991年留英学生有8.81万人,居世界第四位。1993增至9.59万人,1994年,猛增至15.82万人;1996年19.61万人,首次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国际学生市场。1998年突破了22万人。留学生以欧盟国家的居多,占40%,其次是亚洲,其中又以马来西亚为最,近两年中国大陆的学生增加很快,如1997年达到了5000人,到2000年翻了一番[3]。 法国也非常重视招收留学生,特别是原法属殖民地国家的学生,以此推动教育国际化,实现全球战略目标。法国一直是留学生接受大国,较长时间稳定在12-13万人的规模上,1991年13.9963万人,1992年13.8477万人,1995年17.0574万人。 与英法等国有所不同的是,德国完全是凭借其超群的教育实力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而成为接受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1991年前德国稳居世界第三位,在德学习的留学生达11.6474万人,1995年14.6121万人,2000年11万人。德国传统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希腊、澳地利、土耳其、美国和伊朗、韩国、印尼等国,其他则来自非洲和拉丁美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来法、德两国学习的欧盟及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学生明显增长[4]。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和日本的人员国际流动近十年来发展较快,其中,澳大利亚发展速度最为迅猛,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20世纪90年代前留澳学生只有寥寥数千人,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留学人数剧增,1993年6.1万人,1994年增至7万人,其中86%的海外自费生来自亚洲,1999年9.34万人进入澳大利亚学习,2000年达到10.8万人[5]。日本政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改以往封闭的高教政策,积极推行新的留学生计划,90年代初期留学生增长速度高达20.1%。1991年4.5万人,1993年增至5.2405万人,1995年为6.3万人,至2000年6.4万人,已连续两年创历史记录[6]。 高教国际化人员的国际流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派学生出国学习和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作为培养本国复合型人才,提升人才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德国亦是留学生派出大国,1991年,德国赴海外学生达3.4万名。在数量上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日本(3.9万人)和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沙特阿拉伯和摩洛哥。20世纪90年代初,英、法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学习的人数分别有1.6万人、1.87万人。1995年,通过欧盟大学生流动计划到其他国家学习的有40万名学生、5万名教师,他们大部分来自英、法、德等国家。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的调查,美国派往海外学习的人数每年以7%-9%的速度增长,1994-1995学年,美国到海外的学生达8.4万人,1998年,美国高校共选派9.94万人出国进修,比1997年增加了11.4%。欧洲,尤其是西欧是美国学生首选国,所选专业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学生以公派居多(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