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批评的教育基础刍议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生全(1972-),男,河南省商城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教育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教育现象,是社会对教育的批评,是现代社会中教育和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形态。教育批评的盛行有其深刻的教育基础,表现为教育的世俗化、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教育的个人意义的变化以及教育的无能与无奈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1)02-0042-08

      一

      世纪之交,教育批评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突出和重要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正在并将继续给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带来复杂影响。虽然几年前已有人在使用“教育批评”这一词语(注:彭银祥先生早在1995年第6期的《教育评论》上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教育批评与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文章。该文多处使用了“教育批评”这一词语,但遗憾的是文中并未对其作具体的界定和说明。1999年,彭先生又出版了一部教育批评著作:《回眸与前瞻:世纪之交的教育批评》。但这本专著仍然只是一部教育批评之书,而不是一部研究教育批评之书。),但是,教育理论界至今尚未有人正式界定“教育批评”这一重要范畴(注:笔者曾在《教育批评的功能与回应》一文中,提出“教育批评”概念,并对其基本涵义作了初步的说明和界定。见《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更无人对教育批评现象的基础尤其是教育批评的教育基础作专题性分析和研究。因此,我们对教育批评缺乏应有的理论认识和足够的回应良策,而现实中对于各种教育批评的一些认识和回应,一

      般只是就事论事地针对教育批评所指的具体对象和内容进行反省与检讨。

      因此,提出并阐释教育批评这一重要范畴,分析教育批评现象的教育基础及其背后所潜隐的教育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对正确认识和积极回应教育批评,乃至对给教育重新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无疑是非常必要和十分迫切的。

      二

      文学批评家T.S.艾略特在《批评的功能》一书中曾指出:“‘文学批评’作为一个组合词组,其核心无疑是‘批评’,‘文学’只是对它的限定。”[1]据此笔者认为,“教育批评”作为一个组合范畴,其核心亦是“批评”,“教育”只是对它的修饰和限定,说明其属性和范围,从而使教育批评有别于政治批评、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社会批评等其它诸多批评形态。

      通俗言之,教育批评是一种独特的批评形式,即社会对教育的批评。本文的“教育批评”,指的是现代社会中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具体互动形态。其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教育批评范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当前所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和教育现象的理论概括,是分析这种社会现象和教育现象的一个视角,而不单纯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

      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批评是人类社会任何历史阶段都存在的,甚至可以认为一部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批评史。但应该看到,由于传统教育(特别是正规的传统教育)只是少数人的事,人们对教育的“批评”具有个人行为性,基于此,那时的教育批评尚未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教育的大发展使其开始与社会大众日益紧密地联在了一起,关注和品评教育逐渐成为每个人的应为之事和能为之事,因此,教育批评不再仅限于个人行为层面,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也正因此,关注教育批评才具有一种不应被忽视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教育批评成为我们必须加以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二,教育批评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更准确地说,本文所使用的教育批评是一个教育社会学概念。

      教育批评是教育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具体互动形态,是反映人们参与教育并与教育发生具体关系的一种活动形式。从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角度看,“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表现为个人、群体、组织、集团、社区、民族、种族、阶层、阶级、国家、全球社会等诸多具体形态。“教育”则既指单一的教育要素(教育零件),又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局部(教育部件),也指社会系统之中的教育子系统(教育整体)。无论是“教育零件”、“教育部件”还是“教育整体”,都是教育活动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的不同存在状态和表现形式。因此,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作为社会的载体的“人”和教育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之间所发生和形成的种种关系,教育批评便是这些关系中的一种,“教育批评”概念正是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对这种关系的指称和表述。

      第三,与其它批评活动相比较,应该说教育批评具有更大的广泛性。

      这里的广泛性主要侧重于教育批评的提出者而言。批评的广泛性与作为批评对象的社会活动的专业性有着直接的内在关联。政治、文学、艺术等是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活动,进入政治、文学、艺术这些活动领域(包括提出批评),无疑是要以必要的训练和素质准备为基础和前提的。与文学、政治等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和现象相比,似乎人们更容易进入和熟悉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特别是今天的教育活动与老百姓的生活贴得更近了,几乎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与教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包括直接接受教育、间接地参与和体验教育、以及心理上对教育的向往和渴望等)。结果是虽然每个人对教育未必能够深谙,但却也能达到一知半解或略知一二的地步,提出教育批评并非不可企及之事。因此,上自政府首脑下至普通百姓都能够对教育发表见解,提出批评。由此可见,正是教育活动的专业性不甚突出这一特性潜在地决定了教育批评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当然,教育活动还是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的,这又使其不等同于饮食起居迎来送往这些一般性日常活动。因此扮演(好)一个教育批评者角色还是需要一定的素质准备的,这一点能从当前的教育批评大量出自专家学者之口得到有力证明。

      第四,教育批评是一个反映人们对教育的参与程度和状况的概念,因此也是一个反映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概念。

      教育虽然和人类一起诞生,但人类有史以来的绝大部分岁月里,教育尤其是正规教育往往成为少数人构成的群体的特权,其他大部分社会成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几乎与正规或正式的教育无关。因此,关心教育、参与教育,和教育发生互动的往往仅仅局限于少数人,提出教育批评的人往往也仅止于少数,教育批评因此难以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伴随近现代以来教育现代化和民生化进程的推进,教育开始走进越来越多的人的生产和生活世界,逐渐成为他们可以享有并能够掌握的权利。不仅个人,社区、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单位”也都程度不同地以各种形式参与教育活动。人们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和权利角度出发关注、参与教育,和教育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对和自己发生关联的教育活动品头论足,提出各种教育批评,以致形成今天这种人人批评教育、教育批评成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局面。正因此,我们认为教育批评是一个反映人们参与教育的程度和现状,以及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概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