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

——兼评教育产业化种种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长明(1963-),男,山东昌乐人,济南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济南大学 社会科学部,山东 济南,250002

原文出处: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教育所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教育作为生产力之母的特殊地位、教育发展相对独立性、教育特殊的投入产出机制以及教育所肩负的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全新使命决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而不是即时庸俗的创收产业。试图硬要将原本不是产业的教育当作产业去办,把无法产业化的教育强行产业化,不但会导致教育的毁灭走向升级,而且必定造成人类文明的逆动。我们应该也必须把教育产业论驱逐出其最后的避难所。这时,也只有这时,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理念才能真正确立起来。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1)02-0066-06

      教育是什么?究竟是事业,还是产业,抑或兼而有之?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复杂而简单的话题。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从孔子到毛泽东,无不明确认为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永恒而崇高的事业。《现代汉语词典》也解释道: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1]。然而,总在追风的教育经济学界近年来为了赶经济增长之风,迎合一时之需,竟不顾教育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理性,提出了一系列颇为新潮的命题:教育也是产业,而且是与其他产业没有什么本质不同的产业;因此,教育必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教育错误的角色定位必定把教育引向歧途,造成灾难性后果,从而使我们为错误教育付出沉重代价。而今天,这一危险已经现实地存在,因而,重提这一与人类文明前途攸关的话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作者将以教育的本来属性与诱使现实教育向功利化畸变的可能后果的对比为基础,对教育未来进行全新的教育哲学思考。

      一、教育是即时庸俗的创收产业还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

      (一)教育担负的神圣使命决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

      自从由直接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那时起,教育就高举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大旗,以传承人类文明为己任,肩负起了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崇高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是且永远是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固有的神圣而永恒的历史使命为我们准确进行教育定位打下了可靠的基础。既然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那么,教育就应当是也必须是一项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解读蜚声中外的大教育家对教育使命的理性阐释以及平民百姓对教育使命的古朴理解,作者发现了古今中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于教育相同或相似的认知:育人。育人,是对教育肩负的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神圣历史使命的抽象而又通俗的概括和升华。教育作用于社会的机制归根结底是通过育人实现的。育人,已经事实上成为教育的“倚天屠龙剑”。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之所以高祭教育这一探知未来的利器,看好的正是教育的育人功能。育人之路,实际上就是健康教育发展之路;一部教育发展史,完全可以归结为育人史。育人,包括了一切的教育和教育的一切。

      教育肩负的特殊伟大的育人使命,决定了教育不是经济的“应声虫”,不能把教育“改革”为“应市(市场)教育”。综观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把教育视为创收的产业,把学校当作赢利的企业,也没有哪一个学校打出招牌要像办产业一样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等许多私立大学享誉世界,是因为其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高,为人类培养了大量卓越人才,育人质量得到世人首肯,并不是他们成了融资亿万的“教育企业巨头”。这些声名远播的私立大学,入学或毕业资格主要以学生的素质为准,而不以学生的经济支付能力为准。至于公立大学,更是如此。

      教育的历史使命是育人,而教育所育之人,应当是也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必定也是能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人。“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这一命题的固有内涵是:其一,履行育人使命的教育是圣洁的事业,不是也不能是以赢利为特征的经济活动,不具有产业的特征。其二,尽管教育育人使命的实现形式因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育人使命作为教育的不二追求是永恒的而不是暂时的。教育的育人使命贯穿教育发展过程的始终。其三,尽管不断履行育人使命的教育的目标有近期和长远、局部和整体之分,但育人使命作为教育的终极使命无疑是崇高的而不是庸俗的。其四,像其他所有事业和产业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目标一样,教育也担负着为产业培养高素质发展主体、为经济建设提供直接有效服务的任务,但是,使受教育者为从事未来职业作准备,是也仅仅是教育的使命之一,比这一使命更崇高更伟大的是教育承担着提升人文素质的非功利性使命。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功利性使命同履行涵养人文素质的非功利性使命,是教育育人使命的不可分割、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尽管二者不存在一方优于另一方的性质,但是,就它们的地位来说,教育涵养人文素质的使命更为重要,正是这一使命决定着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独一无二的作为生产力之母的地位决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

      教育能够“生产”出劳动能力,将一般的简单劳动力转化为特殊的复杂劳动力,将经验型的劳动力转化为知识型的劳动力,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就是说,教育具有生产力功能。但我们不能因此把教育混同为一般的生产力。教育在生产力大系统中有非同寻常的地位:教育是生产生产力的生产力。就是说,是元始的生产力,是生产力之母,亦即孕育生产力的母体。当我们说教育也是生产力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也仅仅是在以上意义上说的,而不是在通常的层面上说的。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而孕育生产力,是教育涵养生产力的主要路径。人的综合素质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有些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这种独特的育人机制决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事业。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又怎么能够按创办产业的思路去运作呢?教育特殊的生产力功能不仅不是诱使教育“化”为产业的理由,反而是将教育定位为崇高事业的绝好佐证。

      (三)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超前性决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

      教育固然受经济制约,但教育发展有其固有规律和相对独立性。教育适当超前于经济,为经济社会超前储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必然逻辑。而只有把教育视作永恒而崇高的事业,才能确保教育应有的超前性。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超前性决定了教育与产业合作但不能合流。如果把超市场的教育事业不负责任地推向市场,任教育与产业合流,让学校像企业一样,只是为了赢利而经营,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适当超前性就无法实现。适当超前于经济而相对独立发展的教育,从来就是国家的事业,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