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报告

作 者:

作者简介:
齐红深(1954-),男,辽宁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辽宁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 办公室,辽宁 沈阳 110032

原文出处: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的目的是:对日本侵华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深层次的理论思考,从事实到本质,有理有据地进行分析、论证,并从教育方面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历史教训。研究的内容包括:日本侵华教育的方针政策;日本侵占区殖民教育的实施;沦陷区人民反抗日本殖民教育的斗争,以及中华民族教育的应对。主要采用史论并重,史论结合的方法。终端成果是学术专著《日本侵华教育史》。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751(2000)06-0048-04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研究基础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殖民地的教育是伴随和附属于军事侵略、政治统治而产生的,是其整个侵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占领初期,首先是破坏和摧毁原有的中华民族教育体系,占领之后则开始建立为殖民统治服务的教育系统。这种教育侵略与军事占领、民族压迫、经济掠夺相比,更狡猾、更毒辣、更隐蔽,后果也更严重。这是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培养忠于日本侵略者的顺民和为其掠夺中国资源效力的劳动力,建立以日本文化为本位的殖民地文化,妄图使中国永远不能独立,永远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

      我们致力于日本侵华教育史的研究,目的在于:

      1.对日本侵华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深层次的理论思考,使现有的分散、局部的研究(包括区域上的不平衡、专题上的不全面、不深入、队伍上的力量分散)进入整体、系统和深层次的研究阶段。

      2.从事实到本质有理有据、有事实有分析地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揭露日本侵略中国教育的罪行、实质,回击日本右翼势力掩盖侵略罪行,美化殖民教育的言论;振奋民族精神,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使中日友好建立在对历史正确反思的稳固基础之上。

      3.从教育方面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历史教训。在当今中外教育文化激烈碰撞的形势下,为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教育文化政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历史鉴镜。

      4.促进日本殖民教育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加强我国大陆与日本、韩国、朝鲜、东南亚各国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教育文化交流。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史研究的开展过程,大体上已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末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止。日本在侵华战争准备阶段和正在进行的当时,为了推行殖民地教育,研究工作非常活跃。表现为研究目的明确,研究范围宽,研究成果多,特别是毫不掩饰其教育侵略的目的、性质、方针、政策,并竭力宣传侵略的“功绩”,为教育决策进行咨询服务。代表成果有《满洲教育史略》(山田丰等著,1933年)、《满州教育史》(岛田道弥著,大连文教社,1935年)、《关东州教育史》(1937年)。这一时期,中国方面也在非沦陷区的刊物上发表了少量文章,主要是为了揭露奴化教育本质,提醒国人警惕。如邵进阶、罗振邦《参观南满中学校公学堂及第一、第二寻常小学校后之感想》(载《东北》1923年第4期)。日本投降后,中国方面为清算日本奴化教育的罪行,发表了一些研究资料,如《伪满奴化教育总检讨》(国民党中央统计局调查委员会,1945年)、《伪满统治下之教育》(《东北要览》)、《敌伪教育》(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第二次教育年鉴》,1947年)等。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止。是中国大陆和日本在这方面研究的低潮时期。日本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中国大陆也基本上没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北各级机构编印的文史资料发表了大量伪满教育经历者的“三亲”回忆资料。这些成果的资料价值非常宝贵,但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台湾的研究倒是取得了长足进展,最有价值的首推《台湾省志·教育志》(1950年)和汪知亭著《台湾教育史料新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

      第三阶段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以重印《满洲教育史》、伪满历次教育年鉴和编辑出版《满洲·满洲国教育资料集成》和成立“满洲国”教育史研究会为标志,中国以出版《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王野平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东北地方教育史》(齐红深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和《日本侵略东北教育史》(卢鸿德、齐红深、陈丕忠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东北沦陷时期教育研究》(齐红深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为标志。东北地区日占时期的教育研究在中日双方几乎同时热起来,并且共同召开过4次学术研讨会。截止到本课题开展前,第三阶段研究的对象主要在东北地区,对于其他沦陷区教育的研究尚未开展起来。

      中国大陆、台湾与日本方面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中国大陆的研究多是从宏观上着眼,从政治上定位,近年来开始向中观和微观上深入。研究成果突出了对日本侵华教育本质、政策和后果的揭露和批判。日本方面在第三阶段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一些局部的问题和个体的学校等微观上进行史实的叙述或考证,多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很少涉及教育目的、性质等政治性问题,更没有对日本殖民教育史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问世。

      在本课题研究之前,关于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和不足:一是对东北地区、台湾地区的研究成果较丰富,从资料搜集整理到研究成果都比较系统完整,研究力量也较强,但关内广大沦陷区的研究尚处于无人问津的阶段,资料散佚,无人搜集整理;二是即使研究工作比较先进的地区,也忽视了口头资料的搜集保存,对日本殖民当局制定政策的资料占有不多,资料不够完整系统;三是研究视野窄,缺乏新视角,在国际上说服力不强。没有人从日本侵华教育亲历者的感受的角度去研究日本侵华教育给中国人民心理上造成的危害,也没有人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上进行研究,更没有人对日本殖民教育与欧美教会学校的殖民教育进行比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