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认知双重编码对人类学习的重要作用

作 者:
金臣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内容提要:

情感领域的学习长期受到人们忽视,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从生理学角度说明情感与智慧相互作用的客观事实,提出教学中应注意情感与认知双重编码对人类学习的重要作用,并就情感领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加以简单分析。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54(2000)04-0050-03

      由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其在教育领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情感在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设计并未将其纳入设计范围。根据布卢姆和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是分离的。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在解释人类学习时,用“期望”、“执行控制”解释了情感或情绪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然而究竟如何作用,还是一个“黑箱”。在教学设计中,则仅仅体现为激发学生动机、吸引学生注意等操作。情感领域作为人类学习的重要分支,远未像认知和动作技能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有其历史渊源。

      情感与智慧分离的历史原因

      情感和认知在历史上就被人为地分离了。人们认为认知理论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领域;而情感则被认为是非理性的。希腊的柏拉图首次这样描述:“情感如同野马,需要驾车人(理智)来驾驭控制。”而抹杀了情感在人类发展中与理智相互交融、促进的瑰丽图景。这种观念在西方的思想史中统治了几百年。

      纵观学习理论的发展,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及人本主义,走着一条由外向内的道路。行为主义机械地强调刺激与反应的对应关系,不承认中间的意识参与,更不要说情感的作用了;认知主义则以认知结构为研究重点,攻破了行为主义在学习理论长期的统治地位,但情感也只是认知过程中的辅佐因素而已。以存在主义为基础的人本主义把人看作整体,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尊重人的尊严、关护人的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从教育的发展史来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教育从远离社会生产到渗透在其中,直到与其紧密结合经历了几次伟大的革命,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暴露出“重知识,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病。有一项重点学校学生被“重”压垮的报道题目是“高处不胜寒——孤独,恃才小霸王——任性,易碎玻璃心——脆弱”,揭示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唯学习是从的学生在情感智商方面是低能儿,在今后的生活和事业中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现在社会中青少年失足、心理变态、抑郁狂躁等问题无不与情感智商的低劣有关。

      在高科技时代,优秀的智能是成功的重要前提,但高智能并不能保证人生幸福、事业成功,当今社会的高速度、快节奏、多变化必然给人带来强烈的情绪冲突,人们要想在社会生活中适应良好,必然要求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才能与社会民主进步的总趋势同步,为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不仅关乎他们一生的幸福,而且与社会安定、发展息息相关。

      从神经生理机制的角度看,情感与智慧是相依而行的

      脑干是脑的最低级部位,从脑干发展出了情绪中枢,经几百年的进化,又在情绪中枢上发展出思维中枢即“新皮质”,情绪中枢围绕着脑干,又称为“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演化出两大功能,即学习与记忆功能。新皮质是思维之所在,是接收和整合感知信息的中心,让我们对感知到的信息加以思考,同时,新皮质能感受观念、艺术、象征或进行想象。脑的发展不仅在量日益增大,更有质的变化,即结构日益精确化、复杂化。脑神经通路联系也日益增多。情绪中枢在神经建构中起关键作用,与新皮质各部分千丝万缕地交织,对脑的功能,包括思维中枢有重要影响。据研究表明,从边缘系统通道传输来的强烈情绪如焦虑、愤怒可产生“静电干扰”,破坏前额叶操作记忆的能力,而操作记忆的功能是执行任务。反之,当情绪愉悦时,新皮质的活动效率会增大。同时,智能对情感智商也有影响,但相关不大。人类精神生活中,边缘系统、新皮质、杏仁核和前额叶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作用,其协调合作的优劣,既决定了智能,也决定了情感智商的高下。

      以上论述表明,情感、情绪可以作用于认知,二者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相互交织。

      学习的双重编码

      一般来说,情感使个体决定怎样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作出反应,比如趋近或远离,消极或积极反应。有时情感先于认知,有时则相反。Greenspan(1997)解释道:“也许情感最重要的作用是创造、组织和协调意识中一些最重要的工作。”事实上,智力、学术能力、自我感觉、意识和道德感都源自我们早期的情感经验。所以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决定了他一生的情感色彩,忽视儿童的感受和情感需求,不注意与儿童进行爱的交流,会塑造出一个感情淡漠,无视他人感受的人,其社交技能和获取幸福的能力将大打折扣,事业焉能不受影响?

      情感作用于认知是通过“情绪记忆”与“长时记忆”对信息的双重编码而实现的。Greenspan(1997)经过观察,认为人类经验都是经过双重编码后形成的,即情感和认知编码。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中,长时记忆是形成意义、进行决策的主要场所,但未提到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人在面对外部或内部刺激时瞬时形成的轮廓式的感觉,但却可以永远保持。儿童时的痛苦经历在成年后遇到背景相似的情境时会清晰地再现,从而影响对该情境的反应,就是情绪记忆作用的结果。情绪记忆与长时记忆不同,其中的信息是无意识状态下快速存储的,而非经语义编码后形成意义。情绪记忆的内容更具想象力和偶发性,并且是非言语的静默记忆。Greeberg、Rice和LLiott(1993)认为情绪记忆也是由一些概念和命题按照某种图式组织起来的,称之为“情绪图式”,它包括以下几种因素:认知(以评价、期望和信仰的形式体现出来)、动机(以需要、关心、意图、目的的形式体现出来)、情感(以生理觉醒、知觉、感觉的形式体现出来)、行动(以强烈的反应和行为倾向来表现),这些因素形成了复杂的内部世界图式,将对命题的知觉、感觉信息结合起来而产生一个人对世界的“感觉”,而认知过程只是产生观念或思想。比起长时记忆来,情绪记忆有更加突出的个性色彩,它与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力密切相关。而每个人的情感经验与感受力与其生活环境和遗传因素、所受教育有关,这些因素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相关文章: